• Category Archives 電影筆記
  • 魔鏡,魔鏡之白雪女力

    Mirror Mirror (2012)

    自從《Shrek》 開始吧,童話新詮 (rewrite) 變成一個搞電影的一個新鮮題材,除了史瑞克外,應該還有很多跟風作吧,說「應該」的意思是我好像都沒什麼印象,史瑞克續集一拍再拍也被說成只想撈錢沒有新梗

    不過這部《魔鏡,魔鏡》讓我眼睛一亮,真是一部很可愛的一部電影,有的時候覺得電影這樣就夠了

    電影本事是從大家耳熟能詳的「白雪公主」改寫,壞皇后依然有,而七矮人不只是七矮人,他們是「七矮人山賊團」!
    壞皇后陰謀奪國、不恤民生,公主出城才知道國家變成怎樣,不待公主復國,壞皇后決定先下手為強,不只是政權,連男人都要搶走!
    公主被害流落到荒郊,卻意外遇到綠林好漢的七矮人山賊團,並且從他們身上習得一身功夫,公主最後能夠完成英雄的旅程嗎?

    當然童話總是 happy ending,不過裡頭的橋段還是讓我驚喜到,公主拯救王子的劇情是我覺得最精彩的,公主的搶婚奪愛大作戰整個帥到爆啊!公主為拯救喚醒心上人王子而獻出初吻的小兒女嬌羞,真的也太可愛了,傲嬌啊

    Lily Collins 飾演的白雪又可愛又有力量,公主服到俐落褲裝來去自如,雖然說有時我覺得她的眉毛好像粗了些,但是還是太討人喜歡了啊
    Julia Roberts 的壞皇后也很突出,她以前的時候也是位公主呢,從出道之作的《麻雀變鳳凰》到《新娘百分百》,當然現在已經不適合再扮下去了,所謂芳華易逝啊

    這是一部看了會讓人很開心的電影,推啊!

    (後記)回家後才發現到導演竟然是拍過《入侵腦細胞》 (The Cell,2000) 的那位,以前看到 Tarsem Singh 這樣的名字還不知道跟錫克人的淵源呢,從瑰麗詭譎到童話奇幻,不變的是他在視覺經營上的突出


    片尾這段讓我有 Bollywood 的聯想,舞蹈方式有些似曾相識,回家後才知道真是印裔導演拍的


  • The Iron Ladies

    The Iron Lady

    說起來這部片子會讓人感覺很像歌功頌德的影片,柴契爾夫人的形象在片中略顯平板。影片從柴契爾夫人老年罹患失智症,老年的柴契爾夫人依據模糊的記憶回想當年叱剎風雲的前半生….

    但是看完整部影片後,還是很難讓人理解,比方說她怎樣以雜貨店小舖女兒的身分步上從政之路,又怎樣會選擇加入信仰右派的保守黨?保守黨還是相對比較有「貴族」色彩的政黨?Margaret是 如何脫穎而出,影片帶來的訊息是不夠的。

    而在當上英國首位女性首相後,柴契爾夫人當政的年代是個發生許多重要大事的風雲年代,她堅定信仰新自由主義,並大力推動國營事業的私有民營化,那些年英國的街頭充斥著工會激烈的示威罷工;英國街頭動盪不安,另外還有北愛爾蘭共和軍層出不窮的恐怖攻擊活動更顯不靖;而後還對外跟遙遠的阿根廷打了一場福島戰爭;直至柏林圍牆倒塌冷戰結束,世局總算比較平靜,此時卻也是她功成身退下野之時

    雖然說發生了這麼多大事,但是柴契爾夫人的心路歷程,影片中少有描述,更遑論做成重大決策的經過,比起也述及到英國領導中樞的 The Queen (2006)The King’s Speech (2010),反倒是國王和女王都顯得有血有肉多了。

    然而在影片中始終如一的是她的一路強悍卻讓人印象深刻,不管是工會、IRA、阿根廷….等,她從未示弱過,正如她在劇中所言的「我的一輩子每一天都在作戰」,她的強悍讓她從男性為主的政壇中生活下來,讓她在階級分明的英國社會中以尋常出身扛起一國重任,但也是她這樣的個性,當她的部下必然會面對到她的苛刻求備,這也是她最後下台的原因

    片末的配樂雄壯極致,似呼應了影片介紹中寫到的本片拍的是「柴契爾夫人生平光榮事蹟」

    Continue reading  Post ID 349


  • 陣頭 Din Tao: Leader of the Parade (2012)

    Din Tao: Leader of the Parade

    自從《艋舺》在春節檔期中示範了台片也能夠有一席之地後,後起之輩躍躍欲試了起來,去年的《雞排英雄》也成功達陣,今年更有許多大製作要來搶這塊餅,然而他們都鎩羽而歸,反倒是這部《陣頭》意外的以小兵立大功之姿為台片搶下攤頭。

    出身電視劇的導演馮凱,在其執導的電影中不免帶有電視劇的色彩,最讓人有印象的是裡面的人好像都吃了炸藥,好像好好坐下來喝杯茶講事情很困難,這樣的「二元結構」在本片中還有很多地方,或許做影片分析作業的同學可以援引 Levi-Strauss 好好檢視一下 XD

    對我來說電影的最大缺點是許多細節的處理很多不夠細膩,如果是吳念真歐吉桑來寫劇本,可能會不一樣

    Continue reading  Post ID 349


  • J. Edgar 強‧艾德格 (2011)

    J. Edgar

    一向喜歡亂翻片名的台灣片商這次一反常態,直譯片名為「強‧艾德格」,望名難以生義,不過如果譯為「胡佛傳」,可能聽過的人就比較多了

    強‧艾德格 胡佛,美國現在 FBI 的創建者,在位將近半世紀,歷任八位總統,沒有一位總統動的了他,由於掌握了許多政客的機密黑資料,即使總統換來換去,他依舊不動如山。J.F.Kennedy 就任後,甚至要脅總統,但他也為總統被暗殺而感到失職(一般來講都是要下來的吧),最後在 Nixon 總統任期時過世,如果當時還在世,怕也會跟這位總統進行大鬥法,尤其 Nixon 似也相信 「Information is power」

    直覺以為這樣的題材會是 Oliver Stone 所感興趣的,不過這部電影的導演卻是克老,一如他不溫不火的沉穩風格講述這位情報頭子的生崖路程

    和許多獲致不凡成就的成功人士一樣,艾德格是一位偏執狂,他偏執於保衛國家,不讓它受到侵犯。為了這個目的,他打擊了工運人士、猖獗的黑幫、而在他眼中,民運人士激情的運動也危害到這個國家。也為了這個目的,他不惜遊走甚至違背法律,片中不時講述著他的信念

    艾德格被教導為成為一個堅強的人,所以他不願意在部屬面前示弱,搶走他目光的能幹探員則被他調到內勤,永遠不會被注意到,他的心胸偏狹和他說的我要最能幹的人進來這背道而馳。艾德格不僅對抗著可能顛覆國家的份子,連可能危及到他的位子的政客也一同對付,所以拿著資料要脅要換他下來的新任總統,聽證會對他表示不屑的議員也是他的對手。

    艾德格是那樣的強悍,他的個人英雄主義不容許有人危害到這個他所創建的組織,他相信沒有人能夠比他做的更好吧
    然而內在的自己卻很難對付,他的同性戀傾向、喜愛女裝化的一面,在這個清教徒立國的國家裡,這是一件多麼道德敗壞的事 !!!

    他最後逝世在 Nixon 的任上,我想恰巧可以跟 Stone 所拍的 Nixon (1995)做一個對照,這兩位都是性格上有些缺陷的人物,Stone 在電影中加入了許多心理分析元素,他慣常的煽動性手法也沒缺席;而克老則是沉穩的呈現出艾德格作為人的一面,他是那麼的複雜,是那樣強悍的讓人討厭,但是他那受苦的一面也讓人同情

    究竟他是怎樣的人呢?電影是克老個人的詮釋,真相就跟他的檔案一樣,永遠消失在世上了


  • 不可能的任務4 :鬼影行動 Mission: Impossible – Ghost Protocol (2011)

    Mission: Impossible - Ghost Protocol

    動作片一向是 Blockbuster 的保證,不過對個人來說,種種爆破已經看到麻木無感, MI 系列當然也沒有愛,這次姑且去看看,還發覺到有點新意

    電影開場的場景在前鐵幕的東歐國家,接著場景轉往俄羅斯,當才想到說,該不會又是以俄國為「假想敵」吧,這已經多老哽了,老狗也未免太玩不出新把戲,不過劇情發展卻並非如此

    在冷戰時期,蘇俄作美國電影中可能的敵人已經多年,及至今日,美俄之間已經不是敵人,更是利益攸關者 Stakeholder,恐怖份子無所不在的滲透,及毫不畏死的精神,各國政府如果不情報分享的話,只是彼此都是頭痛,中間過程雖然有些嫌隙(哦哦,俄國探員格斃了美國情報局長),而到最後破解陰謀,美俄探員間的惺惺相惜,好像還有些吳宇森電影的味道呢

    另一個正字標記的美式個人英雄主義,電影中取代的是同是天崖淪落人的失意人齊聚一場的團體行動,導演看過《異想奇謀:B咖的拯救世界大作戰》? 咦,以前我才寫過《異想奇謀》就是B咖們的「不可能任務」

    電影中的動作場面緊湊自不在話下,阿湯哥搏老命像蜘蛛人爬杜拜的哈里發塔,我連看了都會怕(當然我們知道都是影像合成拍出來的,而且那些人體動作在空想科學裡頭,才真的是「不可能任務」);而對我來說轟掉 Kremlin 真的是一大奇觀,這大概是我第一次看到克宮被摧毀的畫面,由於美國本土滴水不漏的被防護著,攻擊美國變得很困難,所以才有這樣的靈感吧

    最後兩位大秀事業線的美女不用多說,只是 MI 這系列和 007 有些差距,也不用期待他們會做什麼?只是阿湯哥在兩位美女之間,還真的有歲月催人老之感 ( ▔___▔)y-~


  • Hugo 雨果的冒險 (2011)

    Hugo

    電影人總是很喜歡在電影中表達他們對電影的愛與敬意,是怎樣的電影讓電影工作者初見到它時,魂牽夢縈的迷上了他,自此念念不忘,後來也踏上影像創作的這條路…..有如電影中的一個段落,比如說 Brian De Palma 在《 鐵面無私 》中向《波坦金戰艦》的敖得薩階梯致意;或者是電影中的一個物品,如楚浮在《 四百擊 》中,他就安排了小安東偷了《 大國民 》的海報;又或者是整部電影的重拍,如Gus van Sant 重拍希區考克的《 驚魂記 》…..又或者關於電影的電影,楚浮的《 日以作夜 》便是我看過最溫柔的,寫給電影的情書…..

    《雨果的冒險》也是這樣的電影,Marty 向早期的電影工作者喬治.梅里葉獻上敬意

    Continue reading  Post ID 349


  • Real Steel 鋼鐵擂台 (2011)

    Real Steel

    網路上似乎很多人推這部,不過個人覺得就只是很平常的爆米花電影也是一個好萊塢的標準操作

    我的重點比較放後者,這部電影做為好萊塢商品分析可以當作一個案例,首先機器人這個題目一定是從變形金剛那得到撈錢的啟示,不過變來變去好像也要換一點新的,所以就舊瓶換新酒讓機器人打拳擊吧

    另外則是目標觀眾為小朋友族群,所以片中的麥斯實在太搶眼(甚至搶戲)了,片中所言的「人們會對小孩子跳舞感興趣」,放在電影的脈絡裡也是這麼一回事,更不用說小朋友後面還有一堆的授權商品、電玩遊戲等著撈了,尤其是片中操弄機器人打拳不就跟打電動同樣是一回事嗎?

    如果小朋友都用片中麥斯的堅持向父母爭取(fight for),那麼就更中片商胸懷了

    Continue reading  Post ID 349


  • 「那些年」打破香港票房紀錄

    「那些年」打破香港票房紀錄
    時間:2012/1/2 09:36
    撰稿‧編輯:楊明娟   新聞引據:旺報

     

    台灣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2011年最後一天稱霸香港,以6,129萬港幣(約2億4千萬新台幣)刷新周星馳導演的「功夫」票房紀錄,成為香港有史以來最賣座的華語電影。

     

    「那些年」預定1月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與同樣改編自九把刀著作、曾志偉監製的「殺手歐陽盆栽」正面對決。「那些年」的大陸版本雖刪減2分鐘的「上課打手槍」、以及觸及兩岸敏感的「學校升旗儀式」等片段,仍可望延續賣座氣勢,在中國大陸再創票房佳績。

    主打青春、熱血的「那些年」票房橫掃台港星馬,在台灣共大賣了4億2千萬新台幣。對於無法原版「登陸」,九把刀曾表示,雖然有些遺憾,但也覺得合理,他還笑言,這個版本行雲流水,老少咸宜。

    「那些年」自2011年10月20日在香港上映,即掀起「那些年」熱潮,首週便以1,151萬港幣的成績成為當週冠軍,超過之前由「色.戒」保持的紀錄。此後連續5週蟬連,又在第二、第三名的寶座上保持3週之久。

    終於,在上映73天之後,於2011年的最後一天傳來好消息。截至12月31日,「那些年」的總票房正式超過6年前「功夫」創下的6,128萬港元的票房紀錄,登上香港「票房之王」寶座,擊敗香港10大華語片票房紀錄的「色.戒」、「審死官」(台灣譯:威龍闖天關)、「長江7號」、「無間道」、「紅番區」、「警察故事之簡單任務」、「少林足球」等電影。

     

    比美當年海角七號,不可思議的奇蹟
    不管喜不喜歡九把刀這個人,這是一個難能可貴的經驗,有史以來第一部以普通話發音的台灣電影一路創造紀錄,到最後榮登華語票房首位
    第一部作品拿到票房冠軍的紀錄可能在別的國家都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