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赫然發現,這個星期要開學了。每個學期,我總是很跩地拒絕學校加開課程,以及學生加簽的要求。每個學期,我也總是狠心地當掉一些學生,不管他們是否只差這一門課的成績就可以順利畢業。
小時候,我在爸爸的指引下,開始看了《桂河大橋》、《魂斷藍橋》和《亂世佳人》等美國電影,從此,便愛上在戲院裡烏漆嘛黑的時光。家裡附近有一間二輪戲院,常常買了票在裡面看得渾然忘我,得要爸爸去戲院裏面把我揪回家吃晚餐。
大學的時候,加入了文藝社。在一大票學長姊的帶領下,開始看起《綠光》和《去聽美人魚唱歌》等歐洲藝術電影。我又看得如癡如醉。放暑假回家,我用一個月1000元不限支數的錄影帶會員條件,把家裡附近的錄影帶店從右上角的片子租到左下角,看到喜歡的導演和演員,便一支又一支地把他們的作品翻找了出來,一天總可以看個6-7部左右。
大四的時候,學校有了電影課程,跑去旁聽,一堂課也沒翹過。那時候,遠流電影館出的電影書,幾乎都買了讀了,孰悉到可以在旁聽電影課的時候,指出授課老師的偏廢之處。畢業的時候,學弟妹問我要什麼禮物,指定要了一本原裝進口的The Brief History of Cinema,。因為太貴,怕他們買不起,還自己出一半的錢,就怕他們送其他禮物。
留在學校當助教的時候,決定出國唸電影。寒暑假不用上班的下午,每天跑去電影資料館報到,決心按照電影發展史的歷程,把找得到的片子都看上一看。20年代的蘇聯蒙太奇、德國表現主義、30年代的古典好萊塢、40年代的義大利新寫實主義、50年代的日本新電影、60年代的法國新浪潮、70年代的德國新電影、80年代的台灣新電影和大陸第五代,無一缺漏。那時候,午晚餐幾乎都在電資館樓下的超商解決。值班的櫃台阿姨叫得出我的名字,偶爾不忍我的久候,便讓我用單獨的研究室看片,我受寵若驚。
申請學校的時候,利用學校的光碟系統,找出了全美國16間和全英國4間設有電影相關科系的學校,全部申請。再爛的學校都沒關係,有電影唸就好。放棄了其他申請到的學校,以及一間提供獎學金的學校,跑去唸了我其實是負擔不起的南加大,只因為它的電影相關課程實在是太讓人心嚮往之了。
就這樣。在人生學習的黃金時間,我投注了全部的心力和時間,接近電影。
所以,如果你熱愛電影,請你,最起碼,上課的時候,不要遲到,不要缺席,不要不記得期中和期末報告的要求。那跟我對熱愛這兩個字的理解完全不同。
寫給我的學生。
quote from 李亞梅
被「那跟我對熱愛這兩個字的理解完全不同」這句話給震到了
有時候因為找旅遊資料會在網路上晃,但是我很少看到圖文並茂的遊記的,很奇怪,不是說圖要拍的多好多好,而至少能夠達到「清晰」這個紀實需求,卻很少人辦的到;另外在文字方面,感覺到很少人有在念書的,那麼大老遠跑去那,有什麼意思?
很難把這樣的遊記視為「熱愛」旅遊的人寫出來的,儘管他們是這樣自稱的
對了,關於這篇原本是寫電影的,曾經我也以為我熱愛電影,但是後來我發覺到自己根本還不到一個層次,我真不敢以自言「熱愛」來褻瀆真正樂之者,畢竟有的人的意志力實在太令人讚嘆了(如以上這位李老師),而這是許多人做不到、沒有的,他們通常只出一張嘴、過著無義的人生也不在乎
甚至我也不敢說我是「熱愛」旅遊的,畢竟還是有許多標準沒做到,只是有次看到有影像學習背景拍出來的照片感到難以置信,怎麼能夠動筆去批評電影創作者的美學風格呢?
「那跟我對熱愛這兩個字的理解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