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tegory Archives Life’s a Journey
  • 2013 Thailand 泰國自由大地之旅 出發前夕


    Why Thailand?
    這個答案真的是在簡單不過了,泰國一直以來都是台灣人出國觀光的大宗目的地,小學時就收到由同學轉贈的鱷魚皮包泰國紀念品。她可以說是一個價美物廉的地方,便宜又好玩,與現在相比,過去更是俗又大碗,因為九一一反恐大旗舉起,低廉油價已經不再,現在反而出國的門檻還要重一些
    但是也因為這些年,網際網路的發展,旅行的資訊非常容易收集,旅行的門檻也降低許多,Google Maps 就是我覺得好不可思議的玩意,我總是迷戀著在陌生國度的地圖裡一一標定那些讓我神往的地點,然後想像有一天我能真的站在那裡…世界就是變很大啊
    而在佛寺、按摩、人妖這些過往的泰國印象,現在新一代對泰國的認識可能更多來自她的影視作品。泰國電影就是這樣的一道窗戶,首先是泰國電影以陰森森的鬼片吸引到台灣人的注意,雖和日韓鬼片不一樣的味道,台灣人也相當能接受,包括那總是寓意的業報概念、以及後期泰國人不忘在恐怖片裡加入的泰式幽默;而後是泰國一系列的校園愛情電影,雖然說有時候還是不太習慣影片的節奏和「泰式幽默」,不過許多作品都是紮紮實實打動人心,從心底昇起一股暖意;而在商業製作之外,泰國的藝術電影也獲得國際影展的肯定,只是這部份在全世界都是小眾,不見得很多人都聽過 Apichatpong 的名字

    Continue reading  Post ID 509


  • 西藏旅行記

    More about 西藏旅行記(上)

    很久以前有次在書店看到本書展示,原來曾經有位日本僧人在鎖國時代曾經進入於此,並留下了本書為紀錄,當時充滿好奇。在看完法蘭西奇女子 Alexandra David-Neel 的記錄後,才在圖書館又遇到本書身影,很快地就啃完了

    如同玄奘西行取經,日本學問僧河口慧海為了探求經義,已經遍覽漢譯轉譯過來的經書的他,為了想學習更古老的梵文經書,從尼泊爾裝扮成中國僧人的模樣「潛入」雪域….等等!這段紀錄也好像先前看過的《拉薩之旅》,不比現在,在圖博 ∕ 西藏僅僅只對中國、尼泊爾、蒙古、英印開放的鎖國當時,只有「化身」冒險才能進入此地

    Alexandra David-Neel 留下了悲憫一般平民的字語,日本僧人也是如此

    在「境外」的流行論述通常是這樣的,圖博 ∕ 西藏原本是個香格里拉、「世外桃源」,但是這些美好卻在中國軍隊的入侵成為過往,本書的記載呈現的樣貌是這樣的,它反而比較接近中國政府所宣傳的:圖博 ∕ 西藏不僅不是一個香格里拉,在日本僧人的記錄下,更多的是其落後野蠻的一面

    這是所以達賴在《The Story of Tibet: Conversations with the Dalai Lama》書中自己先做了反省,如果圖博 ∕ 西藏還是用以前那套想要說服大眾,不僅跟當今的世界格格不入也不會贏得支持,達賴的率先反省反而還贏取其謙卑睿智的名聲

    Continue reading  Post ID 509


  • 北朝鮮那些事:聖像畫

    跨越鴨綠江其實不到五分鐘,短短五分鐘到了江的另一岸,我們就感受到另外一種氣氛,那是四十年前中國的氣味,在對岸的新義州車站,我們就已經看到大胖、二胖的笑臉歡迎著我們,進入平壤後更是有各種主題、造型的「聖像畫」讓我們欣賞偉大領袖、親愛領袖治理的天堂國度,這是別的地方不會有的「特色」,現在到處都有這些神話領袖的畫像的國家已經不多了,北韓可以說是稀有動物

    這種個人崇拜的造神運動,我想一定要提到的人就是前蘇聯的史達林,在幹掉革命元勳托洛斯基後,為了鞏固個人權位,史達林開始搞造神運動、偶像崇拜,首先不顧列寧遺願,他將列寧的遺體製作成可以供人瞻仰的標本,神聖化這具軀體;而後就是將自己塑造成蘇維埃的神明。史達林的生前恐怖清洗政策,以及在談判桌上的高段手段讓蘇聯的勢力大振,他成為不可一世的獨裁者,在所有歷史上獨裁者列中,不得不承認他是極具天分、也是最恐怖的一位,不過在他逝世後,他就被後繼者赫魯雪夫從神壇下拉下來了,史達林的遺願有條是將他的遺體做成他對列寧搞的那套,永遠讓他被緬懷瞻仰,但是卻被赫魯雪夫燒成骨灰,並且還被公布史達林罪惡報告清算鞭屍。

    所以史達林如果在天堂或地獄有看到他搞的這套還在北韓活的好好的,應該會覺得很欣慰吧,北韓為什麼還留著這套,除了鎖國政策還有確保領導權在「黃金家族」裡,東方式的帝王王朝,總不會兒子鞭老爸的屍。而這一套我想跟他們都有宗教背景有關係,在未登權位前的史達林曾經是東正教修道院的學生,在學習成為神父的過程中,他領悟到了宗教信仰的力量;而青出於藍的金日成,則可能有外祖父牧師的薰陶

    沒想到宗教可以被「應用」到政治這樣的表現,我想神明應該都無言吧

    2012_9_8   (167)

    2012_9_8   (284)

    2012_9_8   (568)

    2012_9_8   (595)

    2012_9_8   (634)

    2012_9_8   (766)

    2012_9_8   (813)

    Continue reading  Post ID 509


  • 兄弟之情


    這部《兄弟之情》依舊是在「探索朝鮮」上看到的,北韓為了紀念志願軍入朝參戰 60 週年所攝製,雖然這是 2010 年的電影,但是看起來有些「歷史感」,朝方的電影技術大概停留在若干年前吧
    撇除電影技術不說,這部電影的鏡頭語言中規中矩地講了黃繼光的故事(雖然有懷疑事蹟是宣傳的),《兄弟之情》是韓戰六十年時推出來的紀念電影,也是中美朝三方有動作的,可知這真的是場「被遺忘的戰爭」
    早些時還聽到美方要拍一部片名《17 Days of Winter》來紀念韓戰時的「長津湖戰役」,然後中方聽到消息,馮小剛主動請纓也有拍攝「朝鮮戰爭」的計畫,不知道進展為何?但是現在沒看到影子就是
    稍早前的停戰日其實在中國並沒有盛大活動,舉辦活動的會是今天,「志願軍入朝作戰」的日子


  • 北朝鮮那些事:平壤印象

    2012_9_10   (008)

    平壤也許是全世界最安靜的首都了,雖然說我到過的首都沒幾個—–哦!從「一個中國」觀點出發的話,這是我到過的「第一個」首都

    這麼靜謐的氣氛,和朝鮮原意「寧靜晨曦之國」可以說非常適配,當朱元璋圈選從李朝開國國王李成桂呈上的兩個名字時,大概也沒想過會有這麼 match 的時候吧

    雖然說在「外面」時,聽到來自這裡的消息都是屬於緊張的那種,不是試射飛彈不然就是試爆核彈的,但是來到這裡,你會發現它相當的沈靜,可以說是自成一格的過著自己的生活,他境不與焉。然後還有走回時光隧道的感覺,平壤的生產方式就是很舊式,很少看到大型機械工具,朝鮮人總是用「人定勝天」的方式建設他們國家的樣子;另一方面,它也是最「節能省碳」的模範城市了,在這裡自行車廣泛的被使用,一如小時候看到中國大陸的新聞,總是能看到非常大量的人們組成自行車大軍出動….當然這在中國也成為歷史了

    因為我們被遊覽車全程帶住(可是要說跟其他地方的包團行,好像也沒啥不同),所以看平壤的時候總是隔了一層窗戶,當然也非僅止於一層窗戶,這扇窗就已經是無形的隔閡,只有偶爾下車停留定點的時候,我們才能看清楚這個城市多一點,很多人沒有來過,關於北韓的面貌只能道聽途說,像是北韓人聯手演出一齣樣版戲給觀光客看,我想在參觀學校那些地方可能是如此,不過我們在成均館、地鐵站、甚至是在飯店裡,多少接觸了些當地人,我是不認為他們在演戲,因為那個工程太浩大了,我們接觸到的市民,真的就是跟別的地方一樣,小朋友自在的溜著自己的直排輪,根本不管我們這些外面來的人,他們搞不好還覺得我們一直盯著瞧他們很可笑吧;然後遇到的大人市民,也大多大方拍照,在某個餐館我們有遇到去過孟加拉的北韓人,旅友在飯店也和一位到過烏克蘭的女生聊了起來,所以說那些「傳說」,我想聽聽就算了

    不過就這層隔閡,讓我想起「楚門的世界」這部電影,北韓人被政府壟斷的的資訊餵養著,「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他們無從知悉,認真想的話是很恐怖的,雖然說回到中國境內,覺得他們的電視也是在洗腦,然後網路封鎖一些資訊到莫名其妙,比方說封鎖 flickr 的理由我真想不出,像是 facebook 之類的可能有敏感資訊流通,flickr 只是相簿站而已耶,可是這些手段畢竟都可以突破,而且網路的使用要完全不讓訊息流通簡直不可能,北韓政府那套才叫做「隻手遮天」啊

    走了一趟平壤,解開了一些謎團,不過就像是冰山一角而已,還有更多面紗下的樣貌,我還是看不清

    2012_9_7   (182)

    2012_9_7   (077)

    2012_9_7   (079)

    2012_9_7   (087)

    2012_9_8   (256)

    2012_9_8   (257)

    2012_9_8   (258)

    2012_9_8   (259)

    2012_9_8   (260)

    2012_9_8   (261)

    2012_9_8   (273)

    2012_9_8   (946)

    Continue reading  Post ID 509


  • 遙祭蒙古大汗

    「蒙藏委員會」是台灣很特別的政府單位,這個單位的存在目的應該是為了重視少數民族而設立的,就像「原住民事務委員會」一樣;不過因為「中華民國」只剩下台灣了,「蒙藏委員會」從大中國的立場出發,是多麼不合時宜啊,畢竟在台灣,是有多少的蒙藏「同胞」可以關心啊,他們居住的大本營在台灣根本只能「想像」好不好,不若後設的原委會,畢竟原住民(以前叫山胞)或多或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

    蒙藏會在幹什麼事呢?不太有人知道,即使是不抱大中國主義的民進黨上台後,也未裁撤這個單位,前陣子鬧了委員去摩鐵的新聞,許多人才知道真的有錢多事少的工作啊,這個委員一個月領了 12 萬的薪水!

    而最近,在網路上查資料兼閒晃中,才知道原來台灣有個「中樞致祭成陵大典」說,台灣政府有在致祭這個蒙古人耶

     

    馬英九在2009年4月16日(農曆三月二十一日)「二00九年中樞致祭成陵大典」中,特派「蒙藏委員會」委員長高思博主祭成吉思汗。祭壇上陳放有成吉思汗的畫像,擺放有鮮花、水果和糕點,點燃供燭。儀式遵循古禮。台北市國樂團演奏樂曲《萬壽無疆》。身穿長袍馬褂的高思博,依序向成吉思汗像獻香、獻花、獻爵(獻酒)、獻帛(獻哈達)。司儀宣讀祭文:「馬英九特派蒙藏委員會委員長高思博敬以香花清酌之儀致祭於成吉思汗之靈曰:『維汗休烈,雄才大略。天挺英明,龍興溯漠。……禮儀孔修,有芘其芳。神之格思,德音不忘。』

     

    馬英九在2010年5月4日(農曆三月二十一日)「蒙藏委員會」上午舉辦的「99年中樞祭成吉思汗大祭」典禮中,指派「蒙藏委員會委員長」高思博以香花清酌儀式祭拜成吉思汗。 典禮安排向成吉思汗像獻花、獻香、獻爵(獻酒)、獻帛(獻哈達),並宣讀「中華民國總統祭文」,相關司祭者皆穿著蒙古傳統服飾,儀式遵循古禮,場面莊嚴隆重,馬英九在祭文中,肯定成吉思汗「雄才大略,天挺英明,拓土開疆,威震萬國。」

     

    不知道陳水扁時代有這個儀式嗎?這個儀式還真是呼應了《發現成吉思汗:出生、死亡與復活 Genghis Khan: Life, Death, and Resurrection》 的作者 John Man 所寫下的:「這就是對待蠻族征服者的方法;回溯地改變他的國籍,把他轉變成中國文化、堅強與團結的象徵。(p.301)」

    在網路上也曾看過,蒙古人對中國很不爽的有一點是,「你們怎麼都說成吉思汗是中國人呢?」

    John Man 在書中寫道的,國共兩黨在抗戰期間,成陵遷移經兩黨控制區都獲得熱烈的歡迎與尊榮,也很巧的在對岸的網站上看到了

    Continue reading  Post ID 509


  • 不丹總理:幸福指數成民生遮羞布

    不丹第二任民選總理托布杰(Tshering Tobgay)認為,不丹過度宣揚「國民幸福指數」(GNH),並以此掩蓋貪腐、失業和國民生活品質低落等問題。
    四十七歲的托布杰表示,他也同意經濟成長並非一切,但GNH不應使人們的注意力轉離潛在的問題。他日前接受法新社訪問時說:「如果政府花許多時間談論GNH,卻不提供基本服務,這就是偏離了正題。不丹有四個可能使國家前途無亮的嚴峻問題:債務激增、外匯短缺、失業率(尤其是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以及貪腐日盛,四大問題合起來可能會要了不丹的命。」
    托布杰以改革者自居,競選時經常徒步到偏鄉造勢,七月廿九日就任後拒搭公家配車,也不搬進豪華的總理官邸。
    不丹前國王吉旺楚克一九七二年提出國民幸福指數,以期在發展與生產力的經濟指標外,有另一衡量民眾精神感受的輔助指標。不丹政府政策此後以GNH為核心,但近來有批評人士將國民幸福指數的首字母縮寫謔稱為「政府需要幫助」(Government Needs Help)。
    托布杰認為,宣揚GNH並非政府的責任,恰與前總理廷里的理念相反。廷里在位期間於國內外大力推廣GNH,聯合國大會二○一一年將不丹GNH模式列入議程,並通過不具約束力的決議,呼籲會員國據此擬訂屬於自己的幸福指數。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 2013.08.03

    一直以來我就認為不丹的幸福很經不起考驗,發達國家的遊客來到前現代的國家中,總是一發對禮俗社會的思古幽情,並進而讚嘆發現「天堂」、「幸福」、「仙境」了,果真如此嗎?
    那麼你捨得拋棄那些「不幸福」的地方所賺取的財富嗎?騙誰唬爛誰,能夠錢賺到去煩惱一些不是根本的煩惱,那才是幸福吧
    光是一個馬桶衛浴的問題,就讓你不想住在「幸福天堂」了,如果只是待在給觀光客住的豪華飯店就感嘆「幸福」,那還真的是無知的可以啊
    不丹新任總理這番話有如指著國王新衣的小孩一樣,很坦承的道出不丹發展的困境,真心不想看到書店中或部落格腦殘粉關於不丹「發現、找到、讚嘆…..幸福」的書了
    對了,北韓說起來也是一個「宗教」色彩濃厚的國家,只是他們的「宗教」跟我們平常所看到的很不一樣,那麼也很「幸福」嗎?


  • 雙面古力娜扎


    (少數民族遊樂園裝扮)

    這位「古力娜扎」(維吾爾語:گۇلنەزەر,拉丁维文:gulnazar,1992年5月2日-)可能是自「香妃」後,漢人區最為人知的 Chinese Turkestan 美女了,即便是我身在島嶼一隅也聽聞過她的名字

    這也是一個形象招牌,因為識漢語,有了發展機會,也許不是官方為之,但是也起了樣板效果,以後應該會有更多的中突人融入進來吧

    另外,「香妃」的故事是有兩個版本的,但是完全相互對比的內容


    (漢人裝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