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個時期,坐上飛機移動到另一個空間另一個文化,已是奢求。然而還是有許多機會,讓我們在台灣也有海外的心情
這樣的展覽就是一個機會,至少在踏上印尼的土地前,先做一點功課有一份瞭解。台灣的周遭,可說幾乎都有印尼人,很可惜對他們的文化,不是太了解。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現在這個時期,坐上飛機移動到另一個空間另一個文化,已是奢求。然而還是有許多機會,讓我們在台灣也有海外的心情
這樣的展覽就是一個機會,至少在踏上印尼的土地前,先做一點功課有一份瞭解。台灣的周遭,可說幾乎都有印尼人,很可惜對他們的文化,不是太了解。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如果不是因為金正男暗殺事件,我還不曉得北韓跟大馬的關係原來不錯,大馬是唯一可以免簽入境北韓的國家,雖然說應該沒多少大馬人會去北韓,但是這個互免協定對北韓可以說很重要,馬來西亞可以說幫北韓開一扇小門,它允許北韓人在這裡活動獲取資源,可以說是相當友善的動作
但是一直對朝友善的大馬在金正男暗殺事件中,也遭受到北韓相當無禮的訓斥跟責罵,幾乎可以說是污辱大馬聲譽,總算雙方關係來到了這一天
共產黨不念舊情還甩狠,支那共產黨也是如出一轍。人類毒瘤
放下行李後,先來到最近的斗母宮看看,路途會經過這樣的圓環,年初待在 Udon 也有一個類似,泰國的交通主流解決策就是圓環
國民女優 Yaya 的微笑一直都是那麼親近感
不知不覺中就來到附近了,還沒到達就感受到氣氛,這些攤位是準備一年一度的大盛事而來,我不曉得中南部是怎樣?也許還有這麼熱鬧、信仰幾乎根植在土地裡。在地方也是一年一度的盛事「艋舺大拜拜」中,就聽到老一輩說,二三十年前的艋舺,熱鬧地很有如不夜城,小時候的我也感受到那份熾熱。但是隨著時間的變化,傳統信仰漸漸式微,工商社會也沒那麼多時間大拜拜了,為什麼我會對泰國有份特別的感情,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找回我的童年。在前往普吉前,老地方 Cheqinn 遇到台灣人也聊了一下,他也是很有同感地說,泰國就好像過去的台灣
市集的挖寶留待後續
重返 12 年的宜蘭睡了一晚起來,在去羅東的路上,又遇到那位在大里時的熱血徒步少年人,這是我們的第二次相遇了。我已經到了遇到年輕人會感受到熱血跟能量的年紀了
他問我要去哪?當我說只是去羅東時,他感覺不可思議。「就沒去過啊」, 12 年前草草路過的地方,這次既然有點時間就停下來看看吧,小時候聽到「羅東」時,地名聽起來很特別,於是心裡升起想要去看看是怎樣地方的念頭。爾後看到有人因為一樣的原因,去了葉門,會到處亂跑的人都有共同的想法吧
「羅東」這個地名回來後,我才終於在圖書館借來的書上看到它的由來,也是由原住民的稱呼轉化而來,原意是「猴子很多的地方」
跟熱血聊了一下,彼此各奔前程。從宜蘭到羅東還真沒多遠,一下子就到了,抵達市區看到這樣在路面上奔跑的鐵路,這是小時候常看見的景象,但是地下化後已經絕跡。忍不住留影紀念,童年啊
先簡單找了一間店果腹,整理照片才看到店鋪貼上電影海報宣傳,讓我有種鄉愁的滋味。小時候在南萬華也像是一個小鎮,「鎮上」也有幾間自己的戲院,也有這樣的海報張貼。我當時沒注意到,如果有的話,照片不會拍成這樣,大概在現場都要有淚意了
而一間沒看過的「皇家貴族派」似乎只有羅東或者宜蘭這裡看過,我必須要趕路到三清宮,等我回來再來光顧
當泰國又陷入政變,軍人掌權的同時,備受多年軍政府統治的緬甸卻有選舉,至少還維持一個文人政府的表面;而泰國儘管恢復選舉,依舊由軍人實質掌握時,不免惋嘆泰國反而走回去
沒想到緬甸也一樣「又」政變了,2015 年舉行大選,民主實驗再經歷不過六年後,就來到了轉捩點
「大阪食い倒す」雖然這麼說,但是我在大阪沒有這樣的感受,而且竟然連代表性的「お好み焼き」、「串かつ」都沒吃過(下次一定會補考的,如果有下次)
反倒是這次來東京住到了上野附近,旁邊就是知名「アメ横」,在這裡我要說「アメ横食い倒す」
異国情緒溢れる,アメ横給我的深刻感受。在這裡可以看到各國的料理,儘管說觀光地也常見了,並不稀奇。但是這裡呢~比較不同是,許多住到日本的外邦人操著一口流利的日語,拿出他們家鄉的口味來款待
於是一個轉角就遇到了「タイ」,之後還要去考量到旅費,還是在本場吃好了,哈哈
日本的食事費用就是比較高啊
然後這間什麼阿里郎韓國式熱狗(?),出發前在日語新聞看到,沒想到現場親睹。新聞簡單說就是太多人排隊弄髒環境造成他人不爽
近來日韓關係不太好,不過從熱狗看起來不覺得
我也跟風買了一條,如果不是日語新聞契機的話,應該也不會特別留意吧
當然也有「come from 台灣」的食物,不過由於來去匆匆或者考量餐費還是沒在這裡駐足一解鄉愁。由於此次在東京待的時間不夠長,也不算有愁吧
金柱聖
在北朝鮮沒有紀念
取而代之,是一位神格化人物的紀念日
在外界認為電力不足的北朝鮮,
【忠誠的歌會】
可是這只是偶然嗎?
我認為是必然
金出生在牧師家庭,受到教會很大的影響
北朝鮮版的聖誕節
因為南韓的電視劇,北朝鮮的年情人也曉得了聖誕節文化
年初在北美館看了阿比查邦的展覽,近年末則是有這場 หมอลำ樂 的講座,更不用說在花蓮遇到孔敬媽媽,在今年無法海外旅行的時刻跟泰國的緣分還是沒有斷
我很意外是這位剛退休回到東北家鄉的藝評家 Thanom Chapakdee 在這場活動的開場白。本來也都是期待對於 หมอลำ樂文化背景的認識,不過他從烏汶府的歷史,對於暹羅的抗爭歷史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