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縮小意識:豆物狂的傳奇

《日本人的縮小意識:豆物狂的傳奇》

圖書館架上看到這本書才曉得,原來已經有中文版了,而且還是在 2008 年,也未免太後知後覺。不過 1982 年初版的經典之作,遲到 2008 年才有譯本,這也是一種遲緩

『「縮み」志向の日本人』的本書作者李御寧 ( 이어령 ),韓國第一任文化部長,也曾在去過的梨花女子大學任教,本書是韓國人分析日本的經典作品,切入的角度比較獨特,是從相似的鄰國的角度出發的、李御寧經歷殖民背景的成長,他更體會到「相似但不同」的部份,本書提到在孩提時代聽到的日本童話,或許就是本書契機


なにもなにも、小さなものは、皆うつしく

平安時代清少納言就曾說過這樣的話「小的東西都可愛」,一言以蔽之,日本人的縮小意識其來有自

「日本人論」的風潮下,那些年闡述日本人的獨特書籍汗牛充棟,但是一海之隔的韓國人作者不這麼想,他隨手就舉出一個例子,「撒嬌」這個字不是日本獨有,韓國也有,不但如此還有許多細節區分;至於海苔、人糞肥料使用又更不是日本獨有

作者回顧自己在殖民時代成長的過程中,小孩子的時代就本能地可以辨識兩地文化不同,儘管教室裡教授的是「內鮮一體」。作者從孩提時「一吋法師」這樣韓國沒有的故事開展,也讓我想到小時候看過的多啦A夢中的縮小燈,可是我還不會想到那麼多

接著書裡一一舉例「なにもなにも、小さなものは、皆うつしく」的種種呈現,並且推論出這些才是日本人的獨特性,而不是他們自己寫的那些什麼撒嬌的結構、吃海苔、用人糞施肥種種,我想這才是本書出版時讓日本人驚訝的一點
這位外國人比我們更懂我們啊

《日本人的縮小意識:豆物狂的傳奇》

俳句、お握り、弁当、文庫本、榻榻米、扇子等

最特別要提到是扇子,如果不是學日本語看到,一直也以為是中國的製品,其實不然,扇子是日本的製品,而且還是少數日本最具有原創的發明,去年在曼谷的青旅還跟偶遇的日本人聊到,一直以為祭り的時候拿著団扇的少女是日本的東西,但是不然,うちわ 是中韓傳過去的

乃至於現代膠囊旅館、Walkman 的誕生(本書寫成在八十年代)……

本書極具啟發,不是嘴砲哈日者必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