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台灣人而言,日本最特別也最便利就是有大量的漢字使用,因此在溝通相對方便之餘、又有造訪「先進國家」的虛榮感,日本成為台灣人熱門的出遊地,儘管相對於世界來說,日本並不算是一個熱門的旅遊國家就是了(英文指示不太豐富,以及日本人英文應對能力普遍「苦手」)
那麼日本人對漢字是怎樣的態度呢,這本書多少有些端倪
1.
原本我以為是和製漢字的「傲嬌」原來是從 「つんでね |ツンデレ」,還是由台灣人翻出來的,這個巧譯讓能通漢字的日本人都感到慧心獨具
漫畫《亂馬》裡的小茜應該是我第一個傲嬌女印象,小茜雖然是個洽北北的女生,但是有時在面對亂馬的時候,還是會顯露女孩家的嬌羞
2.
「日語放棄論」,森有礼、志賀直哉等人曾經倡議過,其實在中國也有類似的聲音,在面對西方的挑戰,中國的無能為力,讓當時的知識份子有了丟掉老古董的聲音,胡適、魯迅都是代表人物
3.
日本的漢字大師白川静:中日戰爭後,為了了解彼此,讓交戰過的對方「萌生敬意」而投入漢字研究。他也是死在文革的陳夢家後,金文研究第一人,這個領域的論文無人出其右,明治遺風如他確實做到了
4.
關於韓國的廢除漢字政策,原來是針對要洗刷「日帝殘餘」影響。韓國人還搞過純化韓國語運動,針對和製漢字轉化而來的外來字進行「淨化」,最後失敗
現代化後的日本變得瞧不起中國了,卻仍然保留漢字,反倒是曾經自許為「小中華」的韓國,把漢字丟光。韓國夾雜漢字諺文的作法是日本人參考自己的經驗帶進來的,韓國文字基本上當時被當做小孩子的語言,我想就類似注音符號的情形吧,身為日本人的作者認為韓國人拋棄他們混用的方式太笨了,確實表音文字遇到同音字太多會有很大的問題
書中還舉了一個例就是韓國人打招呼的「Annyo Haseyo」,寫作漢字「安寧」,東亞都能曉得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