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泰國之旅行前就曾經感慨過,好像在台灣,沒有能夠對泰國或者東南亞有深入認識的書,不是說不想要好好做功課,而是台灣出版品根本找不到,所以泰國之旅多少有些遺憾。回來後才得知這個消息,終於有本關於泰國的好書了
在讓我看到原來台灣書市出了這本書的網頁上,作者寫說他複製了網路上、旅遊書可見的經典行程,但是對泰國有多深入的認識呢?「大概只是從0到1吧(滿分是100的話)」
我也是同感啊,說到底要是只有看了淺薄的旅遊書或各種必吃必買的指南就出門的話,回來後能夠對去過的地方有多少認識?更不用說腦袋空空去跟團了
《發現曼谷:城市的倒影》很令人興奮地補白了這個空缺,作者 Alex Kerr 個人的特別背景是長年在日本生活,所以在這本書中,他不時比較了日本跟泰國這兩個亞洲國家的異同。由於自己也是亞洲大家庭的一分子,閱讀同時,往往有感從外地人的眼光,才能得到許多不會想到的啟發
發現泰國
這本書從旅遊書不太會提到,卻對泰國人而言有特別意義的城市之柱 Lak Luang 提起,柱神廟的兩根神柱似乎就是泰國包容並置的縮影;至於「三碗低咖」 並不是泰國傳統的打招呼語,泰國人原本只是講 pai nai ,Sawasdii 是當時的軍事統治者型塑泰國人而推動的,國號也是這個時候從 Siam 改為 Thailand :泰國人之地
僅先提出這兩點「發現」,書中另有更多─────關於泰國的文化形成、食物、美術風格,以及外僑生活、他自己在泰國做生意所經歷的泰人工作 style 跟官僚作業…..讓我對泰國又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泰國食物結合了印度的咖哩、孟族的椰子香料、中國的炒;文化美術又可追朔高棉、物靈、印度教、中國等等的影響,尤其是高棉的部份,如果沒有這本書,我還不曉得消失的高棉王國對泰國影響之大,像是泰國電影中看過的黑魔法、在身上刺經文其實都是高棉的產物
泰日比較,亞洲一體
前文提到,最有啟發的地方是,或許作者此前長年在日本生活,所以書中很自然比較起日泰兩國的異同,如兩國都是模仿高手,泰國是把所有外來的文化「並置」其中;而日本則是將外來文化加以改造,最後成為自己的模樣
兩國同樣保持表面的禮節,也在語言裡就體現了尊卑次第、接著作者借用了岡倉天心倡議過的「亞洲一體」概念,亞洲原來都是一樣的啊。在亞洲,尊卑秩序明顯、不若美歐社會平等,在表面的親切溫和下,社會底下暗潮洶湧、黑暗的一面令人不忍卒睹,恩庇───恃從體系在禮儀高度發展的社會特別普遍,語言中就暗示了身分與地位。如果統治者貪婪又不恤民生,farang大概就是如許多年前的蓋群英發出同樣的感嘆
但是亞洲人受過的禮儀教育或者佛家的應報思想,不會出現西方的革命(除非就是未來佛)
混雜的曼谷
泰國一言以蔽之就是他迷人的混雜性啊,書裡不時用喜瑪潘森林比喻,到過泰國後,挺同意這樣的妙喻的
這座神話森林很適和泰國的氣質。那是個很適度的地方:超凡出世、但沒那麼天國。那不是孤高的須彌山峰,而是往山峰途中,一個居住物種豐富多元的奇幻世界(p.243)
又或者
「有時我會覺得,曼谷就像一棵巨大的雄魅樹籠罩之下,它散發氣味、驅使我們做出無天的行徑。至於雄魅樹為什麼會在這裡而非他處枝葉繁茂,你可以洋洋灑灑列出一堆因素:沒有猶太───基督───伊斯蘭的道德非難;較不注重中國的父權思想和孔孟倫理道德;性別界線模糊;曼谷位於南亞的十字路口,多元種族混雜。」(p.263)
還有許多不知道的曼谷待發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