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字的海報,這部片還有一個特別的歷史意義:它是因為 ECFA 通過後,第一部兩岸同時上映的台灣電影)
去年有兩部關於電影的電影在奧斯卡大放異彩,一部是回顧默片時代的《大藝術家》;另一部《雨果的冒險》則是回顧電影剛發明時,創造電影戲法的梅里葉影片。
那麼,雖然台灣電影的歷史不是那麼悠久,能否找到相似的故事嗎?
有的,現在這部《阿嬤的夢中情人》就是一部關於台灣電影的電影,曾經有那麼個年代,「台灣有個好萊塢」(本片原訂片名),在現今的北投曾經是個製片中心,北投眾多的旅館成為台語片工作者最後的取景場所,台語片的題材無奇不有,其中「諜報片」就是一個很受歡迎的類型。
「那些年」的台語片曾經風靡一時、萬人空巷,但是大環境下因為電視的發明使得電影的黃金年代一去不復返、其次國民黨政府的「國語政策」也打擊到台語片;而台語片本身後期的粗製濫造也使得觀眾不再青睞,終於這個片種走入歷史(當然拜李登輝上台後的「本土化」政策之賜,現在的連續劇、電影整部以台語發音,早就不見怪了),至今的北投溫泉博物館還有一個小角落展示相關的文物,不過年輕一代若是沒有人提及的話,也是對這段歷史相當陌生的,所以《阿嬤的夢中情人》以回顧台語片作為題材,真的是部誠意之作。
先注意到本片選擇藍正龍作為男主角可能是因為《雞排英雄》的成功所致,我想本片也諸多部分以《雞排英雄》為師,雖然說回顧台語片聽起來硬梆梆的,不過這部電影相當的輕鬆,它還很用心在台語諧音的笑點上,確實戲院裡觀眾的反應也都不錯。
而劇情方面,《阿嬤的夢中情人》可以說是很古典的,安心亞飾演的蔣美月因為是個台語片的狂熱粉絲,迷戀「萬寶龍」的明星魅力而誤打誤撞進入圈子裡,後來更從跑龍套臨演到演起台語電影起來,前半段將拍電影的趣味表現的很逗趣,電影搭配的輕快插曲【打電影】更是神來一筆,安心亞將天真無邪的傻妞詮釋得很適切,這是所以她後來喊著「導演還沒喊 cut 就不算」會讓人動容的原因吧;後半部份,很像以前韓國電影的敘事,前喜後悲,美月這個天真的傻妞後來總算知道,電影另一個不是那麼美好的部份,娛樂產業是造夢的,也是很剝削的(韓國為最吧),藝術創作和商業盈利往往是不相容的,創作才子跟多金老闆(通常被塑造成暴發戶的形象)的衝突應該是夠古典到不用說的了,另外自己進入圈子才知道明星螢幕上的魅力,私底下的樣子真的很不討人喜歡,比較起螢幕上虛浮的明星形象,創作者的堅持更令人敬佩
病床上的阿公跟調皮的孫女講古這些往事,孫女從先前聽到睡著到淚流不止,但是阿嬤卻在這個時候走丟了,這裡不得不佩服影片的說故事功力,很巧妙的將兩段時光的追尋並置一起,本片在其他攝影美術方面其實都是今年以來台灣電影的典範。最後讓阿嬤想起來的影片放映,雖然很像《雨果的冒險》,不過跟電影致敬就是這麼拍啊,這裡也相當用心地跑到了孵育李安導遊電影夢的全美戲院來拍攝
不過這部電影很可惜的,迴響不是很大,票房收入讓製造公司因此收攤,雖說它相較精緻甚多, 卻未能取得《雞排英雄》的成功,唉~拍電影有時候跟賭博也真的是沒兩樣。
這也是向來不掩飾個人本土立場的 Ryan 之所以憤怒,恨鐵不成鋼的原因吧,原來台灣人對自身的本土文化毫不在意,也缺乏歷史感,不論現在透過選舉又回鍋上台的國民黨政府,但過去的「本土化政策」推動了這麼久,確實台灣人的國族認同轉向了,不過在最核心的,台灣人之所以認定自己是台灣人,總在文化上有著自我珍視的地方吧,卻仍停留在俚俗甚且下流的品味中
雖然現在要在戲院看到這部片子的機會越來越少了,不過我想自許為台灣人都該一看,尤其是劇末播出的台語片過往片段,原來這部電影中許多部份都是在跟過去的台語片致敬,而有多少人知道呢?難道台灣要到香港一樣,被納入特別行政區後,才會去懷念自己曾經是什麼呢?
沒有特別喜歡過安心亞,但是唱的還蠻動聽
(後記)又其實本片如果是美商發行以及由豬哥亮演阿公的角色,結果會完全不一樣?如果只是如果,本片很可惜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