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吔,安啦!| Dust of Angels (1992)

少年吔,安啦!| Dust of Angels (1992)

《少年吔,安啦!》,當知道要重映的時候,我心中充滿歡呼,終於有機會在電影院看到了。還記得當年在台灣上映的時候,青少年中二病的我感覺蠻酷的,還很熱血(?)地在學期結束時的黑板幫他們打廣告,用粉筆寫下「少年吔,安啦!」。我也忘記我有沒有寫完就擦掉,還是留給開學日的學弟看到

後來在小螢幕的第四台看到這部少年殺手的輓歌,永遠都記得停留在青春的死亡畫面

2.
成功再現當年社會的氛圍,當時的新聞不時就報導黑槍氾濫、安非他命的猖獗,所以當年的警察不像現在這麼溫和,都很凶的,這樣才可以壓制暴力團

那個時代,講話就是那樣的。我念國中的時候,雖然周遭沒有人混黑幫(或是我不知道?),但是彼此之間講話就是那樣的風格,小混混就愛互嗆互虧比狠,然後莫名其妙互砍,有的人就這樣掛掉

以現在的角度來看,當年是有一點治安不好,但是社會卻又有一種生猛的生命力,剛剛解嚴的台灣好像被把積壓多時的精力都釋放出來了。當時候台灣沒現在富裕,但是卻很熱鬧,或者可以說因為科技的進步,很多工作也不需要那麼多人了

對比之下《艋舺》簡直就像是家家酒,當然你可能辯護它是用一個框架講身不由己的處境,不過太偶像劇,所以太多地方不夠寫實,管大砲火很大,我想我不會寫的比他更好,就此停住

現在根本拍不出來這種電影了,因為現在的人要比過去和平太多了,就像是現在日本的暴力團也快凋零了

3.
這部電影最成功就是把青少年的心態捕捉到極致,特別是當年上映時自己也是那樣的年紀

青少年就是衝動迷惘同時卻希望找到歸屬的場所,電影的兩位「少年吔」阿國、阿兜仔,兩人的家庭都有點問題,一個父母不在,勉強有一個姊夫在管;另一個是有不負責任的爸爸,不僅不是家裡的支柱,還被騙錢搞到出問題

阿國被姊夫巴頭不爽整個要發飆的樣子實在太傳神,青少年開始長出了「自己」,但是卻常常還被大人壓制。直到捷哥回到北港帶來連大人都會怕的東西,阿國、阿兜仔掌握了「力量」,叛逆期什麼都不怕,一直狂奔到青春的結束

我也一直印象很深刻就是在無人的空地放槍的畫面,用槍聲來吐洩抑鬱,但是也不知道未來在哪裡?大概只有捷哥可以引導他們,就算是黑道,還是有些規矩

4.
香港的《三五成群》也是上映時沒被注意,網路上的口碑變成 cult 片,兩部電影雖然不同地,但是少年幫派童黨都是一樣的

腦袋很空洞沒有內容整天漫無目的
為了一點小事就會幹架
每天不知道為什麼在生存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
也不知道將來要做什麼

有些比較壞的,就會利用這種什麼都不怕還衝動的「少年吔」,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人,發狠起來什麼都沒在怕,也沒想過後果

在軍中,遇到不同世界的人,也是說過中二的我不敢惹,因為根本不知道他們會做出什麼事?他們什麼都不怕

他也說過黑社會就是要錢而已,沒有什麼所謂道義,電影一開場的黑吃黑就是了。現在弄網路賭場詐騙、直播什麼的都可以賺到錢,他們就不想再去碰會出事的生意,捲入打打殺殺的是非,風險高而且可能還賺得比上面那些少。電影中的賭場能夠賺多少?網路賭場又能集客多少人?

重新上映,從當年不會想到會有網路這樣的發明,從各位熱情的回饋
解開了許多謎團

阿兜仔譚志剛在完成電影後,沒多久就去世了。因為車禍停留在 18 歲,大概跟電影中的阿國一樣大吧
有點面熟?他就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小馬啊,這兩部電影也是一個對照,外省黑幫跟本土黑幫的對比

阿國吸食安非他命是真得,現在根本不可能演出吧!也沒想過《好小子》走紅的童星顏正國會走偏,因為讀國中被同學霸凌,學校是板橋重慶國中,如果是去讀華岡,也許會好一些吧
就我說的,當時講話就是那種風格,現在的人和平多了,大概也懶得去霸凌人

小琪的演出演員名字是張以涵,Love Scene 有點突然,在原著小說才會有解釋

芳城原來就是混的,後來入行當燈光師

鼻頭角的阿珠活海產還在,是當地的老店

天橋在南港;撞球間在苗栗

少年吔,安啦!| Dust of Angels (1992)

可愛大旅社的位置就在今天看電影西門町的附近

最後那個河邊在可愛大旅社的附近,確實可以走到的。當時根本沒有整備,以前的八里也是那個樣子

很經典的電影音樂,我記得當年還算紅吧,時常有聽到。也是五佰嶄露頭角的開始

侯導獻聲的專輯我也買過,可惜一念之差被清空

少年吔,安啦!| Dust of Angels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