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我想可以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回顧成吉思汗極其偉大而又暴虐的征服史;第二個部分則是作者實地走訪蒙古事跡發生地的紀錄
第一個部分因為以前就讀過,所以這次看也是複習,不過作者文筆相當通暢易讀,所以再讀也是津津有味,不過其他書本比較沒提到的,這裡有寫到是關於金國人丘處機跟契丹人耶律楚材和蒙古大汗的互動。
長春真人曾經以七十歲之高齡遠道跋涉到阿富汗與成吉思汗會面,他的事蹟和金庸小說的故事完全不一樣(畢竟是「小說」),丘處機活動的地方是以金國境內為主,簡單的講他是金國國民,所以跟南宋關連甚少,這場會面蒙古大汗有求長生不老,長春真人則希望得到政治支持,讓全真教的宗教事業能夠更開展,政治跟宗教的互動始終密切,不如言說的單純。
至於契丹人耶律楚材的貢獻,照作者的說法則是補足常天生信仰體系的不足,以及讓這支游牧民族更「開化」,雖然日後功虧一簣,被封為「長髯人」的這位契丹人至今仍有塑像在頤和園,旁邊有滿清乾隆皇帝題字:「擒文表德輝貞石,臣則千秋定不刊。」
而作者的走訪記錄中,對於我最有興趣的當然是中蒙之間的歷史糾葛,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國之後崩解,甚至本部也被滿州人統治的中國所征服,蒙古一部份因為蘇聯的關係以公投「獨立」成功,但仍有一部份沒有脫離中國,「內外」蒙古之分,對於我們來講應該不是很複雜的問題,不過對於不明所以的外國人(不包括本書作者)可能會一頭霧水,為什麼有兩個蒙古?中國與蒙古的歷史糾葛過了許久現在還是進行式
John Man 在來到寧夏銀川回顧西夏的故蹟,參觀皇陵時,解說員述及西夏的歷史…特別強調了「內」這字,西夏之亡是「…被內蒙古的軍隊征服」,這個解說讓這位外國人的作者感到百思不解,「如果我們的解說員同時扮演了為官方喉舌的角色,他們希望觀光客以為,從戈壁外入侵的蒙古人其實是來自中國的某個省分,那麼聽到他們的解說,我們是不是會相信西夏是被中國所擊敗?」(p.130)細究下得到這樣的說法最後會有以下的結論:成吉思汗實際上是中國人…所有蒙古人實際上都是中國人(p.131)
呵呵,唸過國立殯儀館教科書的我還真能理解這種自欺欺人精神勝利的說法啊
至於成陵,或說是伊金霍洛「君主的聖地」也有類似情形,在國共內戰及對抗日本侵略戰爭時,成吉思汗這位蒙古人竟然成為中國大一統的象徵:「蒙漢民族更緊密地團結起來,繼承成吉思汗精神抗戰到底」出於保護文物免於戰爭摧毀的考慮,成陵的文物曾經西遷到寧夏,車隊經過共產黨控制的延安、國民黨的西安都受到熱烈歡迎,作者對這些明顯只有非常少數蒙古人居住的地區有如此反應感到訝異,最後他只能總結:「這就是對待蠻族征服者的方法;回溯地改變他的國籍,把他轉變成中國文化、堅強與團結的象徵。(p.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