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再讀,溫故知新。很多 2016 年當時 pass 過去的名詞,由於自己的成長,這次看就比較能體會
當年並沒有特別留意到,這次重讀令我訝異之處
作者很精彩論述了日本人的內心是內向的,最後一章反問了如果日本違反了一般的「縮小」意向、進而擴張了話?
本書寫作在日本如日中天的八十年代,當時也發生了貿易戰,日本產品席捲世界跟現在的中国有如同一個模子印出來的,看著過去有如現在。日本製造打垮了德國的照相機、瑞士的鐘錶、美國的機車、裁縫機、當中影響最劇烈的應該是美國汽車業
而當時的日本只想賺別國錢,自己卻不想讓別人賺,現在看來簡直歷史重演
跟澳洲簽了牛肉進口協定,等到國內的需求過剩了,就翻臉不認;身為韓國人的作者也提到韓國的海苔產業也有類似的遭遇
而現在的日本抱怨韓國不願遵守慰安婦問題協議
書中以日本的內外框架來解釋
「內」的同伴(仲間)意識是相對於「外」的激烈排他意識,在這一層意義之下,所有外國人對日本人而言都是「村八分」的對象 (p.308)
所以跟外國簽訂的條約,因為他們是「外」,並不需要遵守;書中還提到,日職為了要將獎項留給日本人,另一位同時競爭的外國人選手就是常常被故意四壞,也是一樣的原因 (不過對於相撲這種,雖說是國技,由於有志於此的日本人實在太過稀少,獎項也不能不讓外國人擅場)
綜觀日本的歷史,以「縮小」為志向的時候都很繁榮。一旦成功或過了頭,就會像豐臣秀吉一般憧憬巨大主義,改以「擴大」為志向。此時的日本人與過去宛若天差地別,原本的細膩遭到破壞且判斷力盡失,美的感受性一下子變得殘虐 (P.326)
如果日本人轉變了、捨棄了縮小的志向,轉向擴張後的日本人,從豐臣秀吉的朝鮮之役、太平洋戰爭再到戰後的貿易爭端,都一一走向衰敗。書中都以一樣的視角解釋,四年前閱讀的時候並沒有留意到
日本人一旦脫離「內」的框架,就會如「外人」一般受到排擠。在日本,獨自行動的孤狼都會被邊緣化,必須隨時面對餓死的威脅 ….日本人一旦走向「外」就會喪失自我,若是前往邊境外的遙遠國度,就不再是「做為同伴的他」(P.310)
似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日本人並不愛出國、有護照的只是少數,在日本的書店,儘管日本的出版品為數眾多或許可以堪稱世界第一了,但是海外旅行的書相對不多;日本特別多的「引きこもり」問題也可以從這本書找到解釋,作者太厲害了!當時去梨花女大時還不知道李御寧,否則至少還有一點點的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