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寶萊塢電影其實對自己已經不是新鮮事,不過印度的古裝片則是首次進入守備的範圍,繼韓國古裝片後,又另一個一窺古裝樣貌的國度。
這部《帝國玫瑰》的故事背景取材是蒙兀兒帝國 Mughal Empire 的故事,說起來Mughal Empire 也是我最近比較瞭解,雖然說歷史教科書有數筆帶過,但是也太簡略了= – = ,野人獻曝一番,其實印度人拍的蒙兀兒故事就有如中國人拍清裝片一樣,Mughal Empire 可以說是一個外來政權,因為帖木兒汗國衰敗後,被今烏茲別克地方的人推翻掉,其後裔流落在今印度建立起的,所謂的 Mughal 就是 Mongolian 的意思,雖然說都以帖木兒、成吉思汗的子孫自居,但是他們非常的突厥化也很伊斯蘭化,本片中的阿克巴大帝長的就很像土耳其一帶的中亞人種。
(皇帝真的不怎麼像印度人吧)
作為一部古裝大片,個人以為片中的宮廷戲碼好像和各國度相比都沒有程度上的不同爭權奪利的戲碼好像有人的地方都會發生,只是本片穿著著印度的衣服說著不同的語言外了,不過我想印度之所以現在會拍出這樣一部「Jodhaa Akbar」,以古喻今的企圖相當的明顯,蒙兀兒雖然是外來政權,不過 Jalaluddin Muhammad "Akbar" 這位印度土生土長的皇帝也相當包容和勸解「本土化」,「我生在印度,也是印度人」類似這樣的話,聽起來真是不陌生。阿克巴大帝知道自己是外來政權,如果不尊重印度教徒信仰的話,光憑恃武力,帝國的根基也會不穩固,從娶印度女人為妻後,便表達他的雍容大度,Jodhaa 要求的黑天大神神壇,當然我們不一定覺得怎樣,不過其實這跟伊斯蘭不拜偶像,與印度教徒祇拜神偶有所衝突,阿克巴大帝很大器的應允包容,而後更廢除印度教徒參拜稅受到印度臣民愛戴。
這樣民族宗派共生的旋律其實在另一部「我的名字是可汗」也有所提及,因為看過的印度片還不夠多,不太能夠確定這種印度式的「和諧」是很尋常的主題抑或只是進來的潮流。「我的名字是可汗」身擔宣傳重任,使用貼近西方觀眾的好萊塢語言以及節制歌舞的段落和《帝國玫瑰》的古裝印度味可以作一個趣味的對照。
作為大製作的古裝片,我想觀眾多少都有些預期大場面的橋段,原來片中的大場面在片頭已經表現出來,反倒最後是皇帝與叛變的妹婿釘孤支決鬥為片末戲劇高潮有點讓人意外,皇帝也太喜歡御駕親征了,然後這場打鬥好像也還好而已;相較於動作場面,我想影片中最精彩的還是印度電影的歌舞傳統,搭配超級豪華的美術設計,簡直讓人嘆為觀止
我以為全片最精彩的兩段歌舞:
(萬民擁戴阿克巴大帝)
(阿克巴大帝走進蘇菲教派跟著旋轉真是神來之筆!同時也體現了帝國的兼容並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