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觀點:改變中的緬甸(江春男) 2011年 10月05日
過去20年,緬甸在軍政府的高壓統治下,國際處境幾乎和北韓一樣孤立,但這一年來情況微妙變化,今年8月,總統吳登盛主動邀請翁山蘇姬在總統府見面,牆上掛著緬甸國父翁山的相片,翁山看到父親照片悲喜交集,兩人在府內共進晚餐。
停建中緬合作水壩
更令人意外的是,五天前,緬甸總統吳登盛下令暫停中緬合建的密松大壩工程,因為它違反當地民眾權益。
緬甸政府如此尊重民意,北京似乎無法相信,中國外交部立刻發表聲明,敦促緬方保障中國企業權益。
中國是緬甸最大的安全、軍事、外交和經濟的支柱,它在木材、石油、天然氣、礦產運輸、港口,還有密松大壩和其他水壩工程,前後投資數百億美元,停建大壩勢必讓雙方關係蒙上陰影。蓋在緬甸北部伊諾瓦底江邊的密松大壩,建成後將形成一個766平方公里的水庫,比新加坡面積還大。這裡是克欽獨立運動的地盤,預定在2019年完成前,數十個村莊和上萬居民將被迫搬遷,當地居民多方陳情,緬甸政府置之不理。
中方發表許多投資效益、環保評估、工程品質和民意調查報告,聲稱80%居民贊成建壩,62%認為對當地經濟有幫助。使用50年後,水壩電廠包含道路橋樑地震監測中心,全部送給緬甸。報告中特別強調,中國水利電力工程有世界最嚴格的品管標準。政府開始在乎民意
事實上,這些調查過程沒有公開,內容不透明,中國在湄公河所蓋的十多座水壩也引起許多爭議,它在緬甸的其他六座水壩也發生抗議示威活動。
伊諾瓦底江孕育緬甸的文化和歷史,它是緬甸的母親河。許多人批評中國大力投資的結果是,把能源和電力送給中國,把垃圾和破壞留給自己。
緬甸政府如真的開始在乎民意,那是好的開始。
國家法律秩序回復委員會真的會就這樣放手嗎?
緬甸真的在改變的路上嗎?緬甸之春來臨了?
也許真的要趕緊在改變前去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