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同志故居

2016_9_30 (008)L

既然在上海時,下雨天都去了宋慶齡同志故居,那麼現在北京的天氣好得多,儘管沒有前幾天那麼好了,至少沒有下雨。那麼上班的地方總也得去看看吧

2016_9_30 (006)L

前幾個晚上就來探過路了,白天風光明媚許多,北京的宋慶齡故居位在北海畔,我會感覺好像她上班的地方比回家的地方更舒適些

走進大門感覺很似曾相識,過去黨派發給「名譽主席」在北京的府邸也是過往的王府,這裡曾經是醇親王府;跟參觀過的恭親王府也有那麼一些關係,原本是作為和珅的別院,後來也改成王府

2016_9_30 (010)L


2016_9_30 (015)L

2016_9_30 (016)L

既然從前是王府,那麼居住品質自然不在話下,只要出門幾步路就能看到北海,這真是理想的工作場所啊

我想在作為「國母」住所時,周圍必然也是警備森嚴吧,那片北海曾經許多北京市民無緣一見

2016_9_30 (019)L

2016_9_30 (067)L

2016_9_30 (021)L

關於故居的背景故事是,當宋慶齡堅定地站在那一方的共产党最後終於贏得內戰,党建立政權後,總得要為這位「黨友」安排個落腳處,但是宋慶齡一直推辭不就(偉人通常的特徵),最後周恩來認為一定要幫宋慶齡安排個住所,就是這裡了

主樓就是她遷居後海到過世一直工作的地方,在不可以拍照的會客室接待了許多外國政要,較之上海寓所,此處更有「工作」的意味,上海寓所當然也接見,比較非正式吧。而書房則顯示她也是博覽群籍的好學人士,宋慶齡許多重要的文書還是用英文寫成的

2016_9_30 (022)L

2016_9_30 (068)L

2016_9_30 (069)L

但是讓我印象又更加深刻的是館內特展,這個展覽回顧了她的一生,要用一句話形容她,她真是一位「一生都在革命,將革命進行到底!」的人啊

她的一生都跟中國的現代史習習相關,我在這裡也回顧了「宋家王朝」的過往,人在上海參觀寓所的時候,印象並沒那麼深,來到北京的這個展館,裡頭更為豐富的文物讓她的形象更為具體,「一生都在革命,將革命進行到底!」

2016_9_30 (058)L

我想先從開端講起吧,宋慶齡一生的傳奇色彩從少女時候就是了,因為和孫中山的相遇,宋最後竟然不顧一切委身下嫁給父親的友人,一位跟父親差不多年歲的人。宋慶齡的決定自然被父親所反對,於是只好跳窗私奔,簡直差可比唐傳奇中的李靖與紅拂女

回顧從頭,以她的話語來說是這樣的:

 


「我從沒有這樣快活過。我想,這類事就是我從小姑娘的時候起就想做的。我真的接近了革命運動的中心。」

 

「我當時並不是真的愛上他,是出於少女羅曼蒂克的念頭–但這是個好念頭。我想為拯救中國出力,而孫博士是一位能夠拯救中國的人,所以我想幫助他。」

 

而遇到這樣的小姑娘,半身都在奔波「救中國」、已然老矣的老革命孫中山,也充滿著欣慰的心情

 


「我的妻子在一所美國大學受過教育,是我最早的一位同事和朋友的女兒,我現在過著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的生活:一種真正的家庭生活,一位伴侶兼助手。… 我能與自己的知心朋友和助手生活在一起,我是多麼幸福!」


可以說孫被宋給救了啊,如果我半生都在革命一直疲憊著,我想我也會有相同的感受,孫過去也有過幾位女人,直到人已走進暮年才遇到真正的革命伴侶;而宋能夠一直持續她的少女情懷,「我想為拯救中國出力」,也許你不一定贊同她的選擇,但是無法否認她是不容易的人物

 

2016_9_30 (052)L

於是49歲的和22歲的這對愛侶從此踏上他們的革命之路,波折難免,陳炯明「叛變」就是,館內的說明跟國民黨史觀一致,近年來有許多翻案之作,在此簡單說明,陳炯明本來可以成為一方之霸,但是沒有私心地迎來上海的孫請孫主持廣州。兩人之所以對立在於政見不和,孫主張武力統一,而陳則主張聯省自治以免生民塗炭,效法美國從邦聯到聯邦的歷程

後來孫斷然解除陳一切職務,本來沒有軍隊沒有勢力的孫來粵後日後竟然反客為主,導致陳的部下下定決心驅逐孫,在砲轟時還相當客氣警告孫趕快逃難,如果要孫的命何須如此?孫只好逃離在海軍軍艦上,我不曉得以下的故事是否為真,孫逃到軍艦上下令水兵發砲,但是由於水兵抗命,答曰打不到只會波及民宅,於是孫親自發砲:「人家說我孫文是車大炮(俚語,指只會講大話吹牛的人),但這回大炮更是厲害,不是用實心彈,而是用開花彈,或用八英寸口徑大炮的毒氣彈……」

至此,我只會認為宋簡直是孫的腦殘粉啊,更不用提孫在徐世昌下台後並未實現同時下野的承諾

這起事件影響深遠,除了造就宋流產從此無法受孕;永豐蒙難卻造就了另一號人物出頭,原本不算一號人物的老蔣從此躍上歷史舞台,往後一一打倒黨內元老,中國的命運也有了變化。老蔣跟「國母」也是自己嫂嫂的對立又是之後的故事了

2016_9_30 (049)L

這對愛侶在結褵十年後,孫就病逝了,我還記得應該是《國父傳》這樣的電影吧,孫北上準備與北洋軍閥共商國事,卻在天津與世長辭,小時候的我充滿惋惜的心情,長大後才曉得「國父遺訓」不是那樣的,他的遺訓是「同志們,繼續我的主義,以俄為師」而不是由代筆者寫出的「和平、奮鬥、救中國」,而所謂的主義就是急遽左傾導向蘇聯的那套:「聯俄容共、扶助農工」

宋日後便完全繼承他的意志,走到人生的盡頭;這張守靈的照片,未亡人宋慶齡與孫中山長孫合影,簡直㑹讓人認為照片中的女孩是姐姐

2016_9_30 (047)L

之後宋便「繼續我的主義」以孫中山的遺孀身份猛烈抨擊蔣介石,這也是台灣過去的教科書只有國父沒有國母的原因

 


「……孫中山的政策是明明白白的。如果黨內領袖不能貫徹他的政策,他們便不再是孫中山的真實信徒;黨也就不再是革命的黨,而不過是這個或那個軍閥的工具而已……是一部機器,一種壓迫人民的工具,一條利用現在的奴隸制度以自肥的寄生蟲……」


對於宋的支持,毛澤東充滿感謝之情


「武漢分別,忽近十年。每從報端及外來同志口中得知先生革命救國的言論行動,引起我們無限的敬愛。一九二七年後,真能繼續孫中山先生革命救國之精神的,只有先生與我們的同志們。」

 

2016_9_30 (041)L

ROC黨國之所以隱去國母不提,那是因為真正的歷史是這樣的:過去的共產黨把他們打敗的老蔣列了許多罪狀,其中有一條就是「背叛革命」。總的來說,還不是沒有道理,在帝制結束後,中國並沒有過渡好進入共和,就跟大唐帝國崩潰後的藩鎮之禍一樣,當時的中國陷入軍閥混戰,各個軍閥背後都有外國支持者,而「粵孫」就是蘇聯,蘇聯大力支持孫大砲,因此晚年的他傾心於蘇聯模式

孫大砲很快就被蘇聯專家給說服,在聯俄容共的背景下,國共同是一家,黃埔軍校就是蘇聯支援建立的黨軍,周恩來曾經擔任過政治部主任,教科書也從來沒提過。但是老蔣在成為掌權人後,立刻進行「清黨」,所謂的清黨以前的教科書也提得不清不楚,清黨就像是發動政變,將國民黨的左派掃除出去,方法更是血腥無比,國民黨並不自己動手,而是夥同黑幫進行對左派的屠殺

2016_9_30 (060)L

2016_9_30 (042)L

2016_9_30 (063)L

毛澤東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這是一個非常莊嚴的典禮。但是我的內心,卻有一種難以抑制的歡欣。回憶像潮水般在我心裡湧起來,我想起許多同志們犧牲自己的生命換得了今日的光榮。連年的偉大奮斗和艱苦的事跡,又在我眼前出現。但是另一個念頭緊抓住我的心,我知道,這一次不會再回頭了,不會再倒退了。這一次,孫中山的努力終於結了果實,而且這果實顯得這樣美麗」


宋慶齡自然也是站在開國大典的貴賓之一,另有民盟中人,他們當時的信念或許如上,但是日後一一成為花瓶陳設的角色

 

2016_9_30 (043)L

2016_9_30 (057)L

特展最後會看到鄧小平少見的墨寶「宋慶齡偉大光榮的一生」總結她的一生,共產黨真是把她抬到相當高的位置啊,大概就跟過去的老孫一樣。確實在孫過世後,宋就一直進行她的革命直到人生終點,在共產黨的高層陷入紛亂鬥爭讓新國家的國民陷入了更大的苦難時,恰恰因為她未掌實權而形象保持了完美(因此甚至也無法保護父祖的遺骨被紅衛兵搗毀)

 

在這個意義上,「國之瑰寶」當之無愧

2016_9_30 (065)L

「假如一切事情從頭再來,我還是願意同樣地生活」

在現在這個革命的激情已經是明日黃花的年代裡,這樣的宣誓有如空谷回音,共產主義的實驗已經宣告失敗,還能有什麼信仰呢?不僅是走過社會主義實驗的國家、連同一直走資的資本主義世界的人們也一樣疑問著,但是已經點不起革命的火焰了

2016_9_30 (064)L

2016_9_30 (026)L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