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西門町的天后宮裡,我第一次看到「弘法大師」的造像供膜拜,見識淺薄的我當時不知道他的名號由來,後來才得知他在日本佛教界的大名,知名的「四國遍路」也跟大師有關
看過這本小說,我想對弘法大師的形象更為具體,從大阪到福州的渡海經過、以及寫出「深水不言,魚龍不憚倦而逐赴」的留唐陳情,空海不僅只是一座造像而已了
《沙門空海》以古代的中國為舞台,但是整個故事是日本式的,長安就像是魔物頻出的京都,不同在於長安的國際城市色彩,讓故事更延伸
所以這個長安是由日本人想像的長安,和以往讀三國故事不太一樣,也因此有種特別的美感
開場不凡,長安有神祕的妖貓出沒,鋪陳空海渡唐的經過,最後空海跟妖貓交會,接著空海就像福爾摩斯探求真相,一幕又一幕的追查,直到最後大魔王登場,我心中有些不知在哪看過的即視感?事件的起源可能跟幾十年前的安史之亂有關?乃至關聯到楊貴妃的冤死、可能化成怨靈作祟?好似往昔京都早良親王的傳說,至於貴妃冤死與兵馬俑也被作者的巧筆溝串在一起也算巧手天功,此處也有不知在哪看過的即視感?
自三十章〈幻法大日如來〉有如看了一場在火影忍者中的幻術對決,什麼寫輪眼、月讀的,幻術之後還有幻術沒完沒了。而越往下看下去,越接近大魔王的真面目,簡直在看火影忍者!
最後大結局解釋緣於許多年前結下的糾葛,漸次長大發芽,最後長出的模樣就是那樣子,我想我有點理解日本文藝的創作套路了。而越是大結局,越讓我找出即視感的來源,就金庸的小說啊
《沙門空海》原本就是連載小說,從1988 連載到 2004 ,中間歷經不同的雜誌,對於日本還有連載小說這件事,心中感到敬佩,這個國家還是可以養小說家的,金庸的武俠小說當年也是報紙連載,現在還有這種空間嗎?所以我想我看著看著的即視感,我想是《天龍八部》吧,到底把蕭峰害得要死的大魔王是誰呢?在連載的當時,讓讀者欲罷不能,可以想見,而最後的種種峰迴路轉,兩者也不遑多讓呢
這本書寫出古代中日的來往,或者以日本的說法就是「絆」,空海以及柳宗元、韓愈一起「辦案」、與白居易詩歌應和,曾經在唐廷任官的日本人安倍仲麻呂・晁衡/朝衡(ちょうこう)也被寫出書中,成為重要線索的來源,強烈懷疑電影狄仁傑曾經參考或者說從這裡得到一些啟示。中國曾經是如此開放、兼容並蓄,怎麼會後頭走到閉關自守、故步自封呢?
空海跟晁衡的事蹟不見於教科書(李白曾經留下這樣的詩句: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遶蓬壺 明月不帰沈碧海 白雲愁色満蒼梧),反而小說讓人更了解這段過往,以及日本原來有楊貴妃傳說或情結,楊貴妃其實未死,而是被帶到日本了,生活在現在的日本「油谷彎」,京都甚至也有一個楊貴妃観音堂,日本人對於楊貴妃情有獨鍾的原因,書中提到就是悲劇死的理由,符合櫻花美極之際即逝的美感
總結感想本書就是「空海西遊記」,空海也正是為了求法而渡唐的。不同是唐僧在西遊記被描繪成一個只會聽信豬八戒饞言,有事最後還是要孫悟空解決的痴愚之人,空海沒這問題,在異邦大顯神通,空海大師在小說裡頭被描寫得出神入化,凡事胸有成竹,從沒看過半點遲疑,「神」到乃至能夠至「兜率天」親見菩薩容顏…不是一個「すごい!」就能說明的
真正讓我感受到他的「神」是,他所留下來的漢詩作品,他的漢文造詣一流啊
我想如果有天去四國遍路的話,我會更有心得吧,對了,關於秦俑的部份,我的即視感是好「倪匡」的啊,反倒是在日本作家的作品看到,好懷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