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程雖然結束了,但是仍然要持續探索北韓!
台灣書市的「北韓熱」一連出版許多本填補這個空缺,但是蠻多本並不出於脫北者證言的範疇,開山之作《我們最幸福》的筆法已是第一,所以其他書相較就黯淡點
所以這本《沒有你,就沒有我們》的角度特別的多,本書從另一方韓國人的觀點,書寫北韓這個奇怪的算是親戚的國家;更重要是本書的寫作基於作者金淑姬親身在北韓生活過的紀錄
為什麼會有這段緣份呢?我想有到過韓國的人,應該都會對該國遍地可見的教堂印象深刻,韓國的基督教徒相當龐大,基於支援同胞與傳播福音,遍佈在世界各地的韓裔基督徒創辦了平壤科技大學,在中國也有同樣的一所大學,延邊科大也是由韓裔基督徒所創辦的學校,中國允許可以理解,甚至在中國的民族政策中,「朝鮮族」是屬於「不太管」的民族,中國東北有韓語電視台、韓語教授的課程,漢人到來當地感覺就像在外國
但是朝鮮批准倒令人意外,書裡有提到當時的北韓大學關閉,似乎有不尋常的事情會發生。在政權可能轉移下,平壤科大好像是北韓菁英子弟的「暫時庇護所」,或許這和金淑姬離朝當天遇到的事件──金正日於2011年11月17日過世──有關,後來在寫作書稿的同時,作者有了這樣的聯想。而我想,因為這本書的出版(儘管出於記者的職業病),使得往後韓裔人士進入北韓時,雖然持有外國護照的護身符,但是也避免不了可能被逮捕的命運,作者揭露許多如果不是身在當地才能見聞的北韓故事了,這不是這個神祕國家所樂於看到的
因為以韓裔美籍的身份潛入北韓,由於會韓語的關係,金淑姬有了更多的體認,比方說北韓不用手語、沖印這樣的詞彙,而是「手指說話」、「讓影像醒來」,身為能通韓語的一員,也感受到了一種詩意。我想許多韓國人看到告別的段落,應該更是為之震動,北韓的學生要求他們的老師使用民族語言跟他們對話,金淑姬不僅以韓語致詞,最後還用韓國人的禮節向他的學生致意,本來是同一個民族的人,但是卻要繞過另一個國家的護照才能對面
但是我對「我們的」的這個用語,她特別提出來感到詫異,也許是因為只在南韓生活十三年的緣故,「我們的」這樣的用語也普遍使用在韓國,「我們」就是一個大家庭
對於坐在教室內的學生,他們也是哪裡都一樣的大男孩,在青春的年紀裡,也對異性充滿好奇心。北韓的學生也有禮好學,可是他們也擁有在這個環境中才有的特質,他們互相堤防、總是有突然緘默的反應;他們也很會察言觀色、掩藏真心,隨時在變化莫測的風向中應對,這就是他們的生存之道。這段敘述我想到的是《山楂樹之戀》,這部有著中國特色的純愛故事,兩個年輕人怎樣在政治漩渦,小心呵護長出來的愛的幼苗,朝鮮就是凝結時光的中國啊
此外,我想跟中國受的共產黨教育,有許多相似之處。党的教育下,對於敵人總是不假詞面的,因為他們可能危險顛覆共和國。「他們的文化飽含殺死南韓人跟美國人,以及教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暴行」(p.217)要想中國也是時常看到堅決鬥爭、消滅敵人這樣的口號,當然在這種教育下,他們最想消滅「台獨日雜」跟「小日本」了。中國有識之士都不諱言這是喝狼奶長大的教育
還有「這麼多世代以來灌輸給他們的國家主義使得人民的自尊無比脆弱,他們拒絕承認其他世界」(p.272)金淑姬不過拿了篇介紹祖克柏的文章,希望她的學生保持好奇心,但是卻被她的學生認為是挑釁了、耀武揚威!隔天她收到的報告無一例外都是以「譴責美國」為主題。我想「Taiwan NO.1」就是一個例子,美國人覺得莫名其妙還好笑,怎麼一句話就能崩潰成那樣,因為党的洗腦教育啊
中國跟朝鮮受的教育,共產黨教育怎樣形塑它的人民,把何偉在中國教書的經歷,寫成的《消失中的江城》相互參照來看,我想會有更多啟發
軍營化跟宗教化的生活
而跟外界最不一樣、也絕非旅行團中短短「成發會」所能知悉的就是,在這所學校中,身為教師的,總是奇怪他的學生怎麼穿著軍服的模樣?原來是他們要徹夜站崗守護金日成主義研習室、永生塔等,學生的分組以及領頭等,其實是很類同軍營中的生活的,書中看到最後,學生們筆下寄不出去的信,一訴心裡衷曲,我讀了也讓我想起我的軍旅生活:跟外界隔絕,整個被綁在裡頭,失去自由的日子
此外就是北韓政權怎樣宗教化它的人民,在這個國度裡,金家就如同神明的存在,金淑姬對此感到不可思議,但是也反思著跟他一起進來的傳教士們:「如果把耶穌這個詞換成偉大的領袖,歌詞內容就和我的學生每天唱頌數次的北韓歌曲沒什麼兩樣」(p.125)對比虔誠的傳教士,金淑姬由於「信仰不堅」因此保持了一段距離可以批判,在她的筆下,她的同事們好像《藍波四》電影裡頭天真的傳教士,北韓人民的苦難跟遭受蒙蔽如果都是上帝不可而知的旨意,如果能夠這麼信仰的話,那作者就不會因為無法改變他的學生而感到痛苦「….我想要相信這個故事,我想要有一股神聖的力量來干預這裡的一切,任何外力都可以」( p.126)
北韓平壤科技大學校長到亞洲大學參訪!
原來校長還來過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