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網路無國界的關係,中港臺三地在網路言語「駁火」時有互見,基於出身教育的不同,牆國人通常有些很特別的特徵,在此不打算對這些特徵嘲諷,而是試圖探究其由來
首先我稱之為「中國特色的玻璃心」,症狀通常會以火山爆發式的震怒出現,尤其是關於台灣人、香港人對在党統治下的中國的疏離:台灣人不太以中國人自居,許多接觸過台灣人的中國人大概也感受到了。而 1997 年「回歸祖國」的香港,起初還認同自己是中國一份子(因此討厭台獨),對「民主回歸」還有期許,在回歸後十多年後,也開始跟著台灣「學壞」了,對中國人的 identity 開始動搖,而這點通常會招致及其嚴厲的砲火
因為實在太過嚴重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了
除卻了玻璃心,許多在網路上遇到的中國人還有一種很奇怪的精神分裂,「辛辛苦苦三十年,一覺回到解放前」,「新」中國的大轉彎大概也是世界上少見的,一個從每天講革命講理論的國家到一轉眼鄧叔叔上台說,這些不要講了,我們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摸著石頭過路」,熬過政治運動的人們以為總算可以在國營工廠安穩過下半生,這個時候卻變成下崗,人不精神錯亂才怪
一方面以大國子民自居,一方面卻又時常地對「境外勢力」的顛覆可能感到歇斯底里;對沖繩獨立表示贊許,但是如果中國的新疆也這麼搞,大概官民上下一氣:「打」的反應;既自豪大國崛起;可是一有錢了就趕快出國能不想回來就不想回來,君不見有多少入籍「境外」的影星參與《建國大業》的演出?
其來何自呢?我不知曉,寫了一堆其實只是拋磚引玉,由 insider 來說會更清楚
祖國塞給我的東西張可(台大博士生、陸生)
我從小在解放軍的部隊大院裡長大,念的也是軍區的幼稚園。那時候幾乎每天都要唱兒歌,歌曲要麼是教導要當愛家園、愛勞動的好孩子,要麼就是如何趕走日本侵略者,打倒蔣家王朝的「革命兒歌」。至今我還記得其中的《小號手之歌》,有一句是這樣的:「軍號嗒嗒嗒吹,來了遊擊隊,革命紅旗迎風舞呀, 奮勇殺白匪」。後來知道,「白匪」就是那時共產黨泛指的國民黨軍隊,也就是後來的國軍。
在這樣的教育之下生活了22年,我去了英國。有一次在大學的課堂上,老師要在坐的學生自報家門,當有一群學生介紹他們來自HONG KONG的時候,我突然變得很生氣;覺得明明是「中國人」為何叫自己為「香港人」?自此以後我在每節課上的發言凡提及香港都要加上Chinese。正是如此,那種似乎與生俱來的「國仇家恨」,使我在英國的幾年裡幾乎跟香港人和台灣人鮮有互動,雞犬相聞而老死不相往來。,所以,這次張懸亮出國旗,招致留英的中國學生如此激烈的反應,不足為奇。
多年以後,當我再次回顧自己曾經作為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國」的言行,少了幾分難堪,更多的是自嘲和反思。隨著1949年以來國家(中共)主導下的不斷再民族化(re-nationalizing),官方所呈現的歷史教育給了我們更多的恥辱感和使命感,而在官方和媒體共同生產出的「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事實上則附著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潛意識中。
但是,反過來我們不禁要問,國家和政黨將人民看做是他們手中的「橡皮泥」,任意塑造他們所需要的國族認同,這難道僅僅在是發生在中國嗎?為何美國人民的感情那麼不容易受到傷害?而台灣和中國人民的情感卻那麼脆弱?這難道是僅僅一句兩岸青年要多交流就能夠輕描淡寫的帶過去的嗎?
我們永遠無法保證未來相互傷害彼此「感情」的事件不再發生,但是也許我們可以從現在起,把「祖國」塞給我們的東西拿出來重新檢視,然後獨立自主的好好活下去。
透過教科書來型塑人民,當然不是只有中國這麼幹,只是中國「規格化」人民的方式,很容易出現心靈特別脆弱的「產品」,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症狀。能夠反思祖國塞下來的東西確實不容易啊,在牆內所有「不同政見」都被消音,可是能夠有如此機運走出牆外、看到不同的資訊後,並且還能夠加以檢視,反省自己受過的教育,又多少人有如此機會呢?更多的是出國後,還是抱著黨教的那套,至於牆內又更不用說了
我打算每回遇到患者就以此文回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