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港回來後,坦白說,對香港的所謂美食多半感到言過其實的
香港如果只能以購物美食之類來做號召的話,就代表這座城市能夠給予文化底蘊的事物相對少很多,同樣高昂的消費,來到日本、韓國帶來的文化衝擊還是比較大的,雖然這兩者也算還在漢字文化圈中
那麼怎麼今天還想來士林吃香港的牛雜呢?
我也不曉得,大概是想要做個了結吧
這間「十三座牛雜」原本是在香港北角的名店,可是香港的地租實在貴到嚇人,只好黯然收店轉戰士林,由於老闆就是台灣女婿,所以對台灣有特別的感情
從北角落腳士林,一代宗師的故事也是如此,可是有天如果台灣也變成 SAR 一家族了呢?
要回到祖國, White-rule 的國家嗎?
對香港人嗜食牛雜的印象還是從電影看到的,《同居蜜友》裡,鄭秀文出於好心換了一鍋牛雜湯,結果梁朝偉知道後,大感意外:「這是多年來的精華啊」,牛雜在香港人的生活中就是這麼尋常
一如預期,香港的食物是多半溢價
來到士林的十三座牛雜有著跟香港同樣的物價水準,可是台北的店租明顯便宜了許多,老闆應該更賺
這麼小一碗要 $120 啊
離開十三座牛雜,慈諴宮前面也有攤雞蛋仔,怎麼說呢?吃一次好玩就夠了
既然來自北角,也來聽首應景歌吧(底下回應的香港人好像大多都不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