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ron Ladies

The Iron Lady

說起來這部片子會讓人感覺很像歌功頌德的影片,柴契爾夫人的形象在片中略顯平板。影片從柴契爾夫人老年罹患失智症,老年的柴契爾夫人依據模糊的記憶回想當年叱剎風雲的前半生….

但是看完整部影片後,還是很難讓人理解,比方說她怎樣以雜貨店小舖女兒的身分步上從政之路,又怎樣會選擇加入信仰右派的保守黨?保守黨還是相對比較有「貴族」色彩的政黨?Margaret是 如何脫穎而出,影片帶來的訊息是不夠的。

而在當上英國首位女性首相後,柴契爾夫人當政的年代是個發生許多重要大事的風雲年代,她堅定信仰新自由主義,並大力推動國營事業的私有民營化,那些年英國的街頭充斥著工會激烈的示威罷工;英國街頭動盪不安,另外還有北愛爾蘭共和軍層出不窮的恐怖攻擊活動更顯不靖;而後還對外跟遙遠的阿根廷打了一場福島戰爭;直至柏林圍牆倒塌冷戰結束,世局總算比較平靜,此時卻也是她功成身退下野之時

雖然說發生了這麼多大事,但是柴契爾夫人的心路歷程,影片中少有描述,更遑論做成重大決策的經過,比起也述及到英國領導中樞的 The Queen (2006)The King’s Speech (2010),反倒是國王和女王都顯得有血有肉多了。

然而在影片中始終如一的是她的一路強悍卻讓人印象深刻,不管是工會、IRA、阿根廷….等,她從未示弱過,正如她在劇中所言的「我的一輩子每一天都在作戰」,她的強悍讓她從男性為主的政壇中生活下來,讓她在階級分明的英國社會中以尋常出身扛起一國重任,但也是她這樣的個性,當她的部下必然會面對到她的苛刻求備,這也是她最後下台的原因

片末的配樂雄壯極致,似呼應了影片介紹中寫到的本片拍的是「柴契爾夫人生平光榮事蹟」


The Lady

相對於柴契爾夫人的強悍,楊紫瓊飾演的緬甸民權領袖翁山蘇姬則顯得更有柔情一面,跟梅姨的表演相比,我更喜歡楊紫瓊的演繹

這部影片敘述翁山蘇姬在領導民主運動和她的家庭生活之間的兩難煎熬,翁山蘇姬回國後看到軍政府的暴虐後毅然扛下領導緬甸人民的大任,卻因此與英國籍的夫婿及孩子兩地分離,終日不得相見,後來英籍丈夫罹癌離世,軍政府仍然否決掉會見最終一面這樣的人道請求

和柴契爾夫人握有權力相比,不具權力的翁山蘇姬更像是位甘地式的非暴力抗議者,在被幽禁時,她絕食抗議要求她在獄中的伙伴能夠得到比較人道的待遇;失去自由百無聊賴的生活中,她起身寫下大字報的優雅身影,讓看顧她的衛兵也感受到一股春風

The Lady

 

片末以2007年發生的袈裟革命做結,僧侶雖然在東南亞國家地位崇高,軍政府仍然不會手軟以槍桿子撲滅這場革命,隔年2008年上映的藍波四,是史特龍從這件事得到靈感嗎?他在電影中告訴了我們一個殘酷的現實:「如果你沒有帶武器的話…..那麼…別想改變任何事情」,我對這句話有個很深的感悟,好像在告別年少單純理想天真的那個我,我的青春期太晚結束。

沒想到日後的緬甸政府真的有改變的跡象了,新上任的總統開始推動各種改革,翁山本人不僅獲得解禁,更在今年出國親自領取當年缺席由丈夫、孩子代領的諾貝爾和平獎,整個發展讓人難以置信,那是因為許多僧侶被屠殺,軍政府份子良心不安擔心會受到業報的原因嗎?

影片為求讓觀眾欣賞理解容易,跟真實事件有了一些出入,這無可厚非,在此補充的是,影片中描述好似軍人殺害獨立之父翁山將軍而上台,不過真實裡是與其說軍政府是發動政變,不如說是軍人戀棧權位不願釋權,當年的文人政府援引憲法規定籲請軍方出面介入政局,但是軍方獲得權力後就不願歸還了。在此提供這點讓關心緬甸的台灣民眾知悉。

2012_7_11   (02)
▲ 一次能夠看到兩位全球知名的女性政治人物的影片,二輪戲院的排片總是有這麼奇妙的事

2012_7_11   (03)
▲ 景美佳佳很久沒來,這次一段時間的重逢後對它更新的數位放映設備印象很深刻
大家也要支持有心經營的二輪戲院業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