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Stranger during the EuroTrip

春節不知不覺已近尾聲,就像是很多人要收假的心情,好像沒做什麼事就結束了,回想起來,逛街、看書、上山、廟宇拜拜….好像也都沒少,雖然都是平常日就會做的事,但是因為春節到處人山人海的情景,整個情緒就是不一樣

但是還是想要更不一樣的,跑去中南部過年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北部真的有一天沒一天有陽光的,這種陰陰雨雨的天氣真的不是很讓人高興,今年其實已經好很多了,往昔真的是讓人一點fu都沒有,有夠掃興。中南部在噗浪上的河道上幾乎沒看到不滿意的,而且在北部看起來還更是一種炫耀,真的,充足的陽光就是讓人心曠神怡,照片也會拍的比較好看。

比方說去斗六過順便看《雞排英雄》 ,或者像是酪梨壽司來個台南美食之旅應該都不錯,可惜自己不夠成功,所以只有看兩部有關於到「旅行」的電影來空想旅行。準備了一堆片子,也不說準備啦,平常就在「累積」,剛好假期可以清倉看,不過都沒有碰到,快結束才來看

看的分別是《歐洲派》&《你好,陌生人》

EuroTrip

 

好久沒看YA片了啊,以前有段時間很喜歡看,為了補償不夠精彩的青春吧(唉~要遇到志同道合的人還真要有運氣)

這樣的片名當然直接讓人聯想到《美國派》,《歐洲派》也沒讓人失望,真的就是夠賤夠低級夠好笑

雖然覺得結局很一般,好啦~YA片的結局其實跟「王子公主從此過著幸福的日子」沒啥不一樣,不過精彩真的就是在過程旅途中,電影嘲弄了許多歐洲印象,美國人總是被形容成天真單純,但是到了歷史悠久、文明發源地的歐洲舊大陸時,美國人也不忘大肆嘲諷一般

第一站的英國,英國給人的印象說是彬彬有禮的紳士國度,但是他們就偏偏遇到曼城的足球流氓,這樣的安排一方面是嘲諷,另外一點的文化衝擊是英國根深蒂固的階級觀念;然後碰到義大利人,不過這位卻是十分不安份的甲甲好色徒,我覺得這個角色應該是跟嘲諷《魂斷威尼斯》(Morte a Venezia ,1971) 有關吧;在法國則是和人打了一架,是不知道有教訓驕傲自大的法國人味道嗎?不過那個地方看了還蠻好笑,對了,還提到法國知名的天體營海灘,但是人家不要賞鳥啦  ╮(﹋﹏﹌)╭ ;而更開放的荷蘭部分,舉世皆知該國開放到、自由到毒品、賣淫的合法化(當然還是有個限度的),電影當然不忘大做文章,荷蘭妓院的妓女說著:「真可憐,生在清教徒建立的國家…你們只能跟結婚的那位發生關係…」很多人的印象有錯誤,美國並沒那樣開放,美國人其實就是這樣,比較保守的,這段妓院尋芳記也差不多是全片笑點前幾名的,特別提及。哦~他那位胖胖的老弟,賤到最高點也不能忘記

而他們也沒忘記東歐也插上一腳,東歐的斯洛伐克讓人比較陌生,相較於也是同樣前共產主義國家的捷克,因為捷克出了還算蠻多的藝術家、文學家、電影導演等,捷克的觀光資源豐富許多,斯洛伐克則真的想不到什麼名字,不過電影把斯洛伐克拍得很蕭瑟陰鬱,反而在影片中給人的印象很強烈,到東歐這種相對發展基期較低的地方,真的就是作大爺的份,電視上的色情廣告也反應的窮國賣肉賺外匯的必經之路

後來越搞越大,惡搞到德國的納粹希特勒(很多人很想搞啦,但是注意PC就都收手)和在梵諦岡的教堂告解室嘿咻政治不正確至極,也虧他真敢拍,沒在怕好萊塢的猶太人勢力的啦

總結來說,雖然不是多好多偉大的片子,但是看了也想讓人出去晃晃呢,旅行就是拋開過往所處社會的角色扮演,重新面對、認識自己啊(有點勵志的結語)

女主角 Michelle Trachtenberg(Trachtenberg 應該是德裔的名字,電影中的小知識讓我上一課是 Michelle 原來也就是德國名字)有些像 Scarlett Johansson,臉型輪廓以及厚唇很像,可惜身材還是姊姊大勝
不過她有殺必死還是會看啦~人家才不是男人婆啦 ~( ̄0 ̄)~

正咩一定要多貼幾張圖的啦

EuroTrip

Michelle Trachtenberg

Michelle Trachtenberg

Michelle Trachtenberg

Michelle Trachtenberg

Michelle Trachtenberg

Michelle Trachtenberg

Michelle Trachtenberg

Michelle Trachtenberg

Michelle Trachtenberg

Michelle Trachtenberg

越來越幼,她也是童星出身?!

 不小心又貼太多張了啦

原來她也演過《回到十七歲》的說,這部應該算是近年來還蠻紅的 YA片吧
可惜我沒看過,真的就是很久沒看這類片了說 ( ̄□ ̄||)

next stop,back to Asia:Hello Stranger


กวน มึน โฮ / 你好,陌生人 / Hello Stranger (2010)

兩個泰國人旅行在韓國時發展出來的愛情故事,看起來真的有點像是《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1995) ,事實上也真可以當作亞洲版的《愛在黎明破曉時》來看。

一對男女在一段旅程中發展出來的 chemistry,而通常在角色的刻畫是相對式的兩端,代表著人類內心永遠不斷在自由以及安定的對話,這樣的擺盪應該是自古皆有(所以有著家花與野花永遠的戰爭,喔!歪了),如此的主題不乏有不斷的變奏,近年來的代表作,我覺得 Up in the Air (2009) 算一部。

當然這部電影的基調還是那種比較軟調性的愛情電影,就像《愛在黎明破曉時》或是《觸電之旅》Forces Of Nature (1999) 一樣,前者男女之間不斷的對話辯證已經是另外一種的經典;後者雖然沒有那樣的高度,但是在影像美術的經營上值得肯定。

所以看《你好,陌生人》並不期待他能夠突破類型的窠臼,我想單純就亞洲的場景就很親切了,一些 cutural shock 如 Oldboy(2003) 中生吃章魚的驚駭畫面,原來其來有自,韓國人真的就是這樣,不看還不曉得。劇情其實還蠻像《觸電之旅》,不過泰國人雖然已經到外地了,拋開了既定社會角色的羈絆,睡在同一張床上也不會發生事情耶

這部電影也讓人想起 Bangkok Traffic (Love) Story(2009)那位不算漂亮的敗犬女主角,《你好,陌生人》的男女主角也不算是俊男美女,但是電影最後安排的很有韓劇偶像劇的味道,讓平凡男女也有Dreams Come True的一天,泰國電影就是這樣,特有的溫馨暖意讓人很窩心

最後提到看這部影片,其實對台灣的角色有點尷尬,泰韓兩國的文創產業發展的很積極,然後台灣不知道在哪裡?雖然台灣從來就不是中心,也應該不用關心「邊緣化」的假議題,不過身為同樣亞洲圈的一份子,多少還是會注意到自己所處的位置。終於快到片尾的時候,代表台灣的事物總算出現了,那台 acer的 LCD螢幕(其實還不知道他面版用的是哪裡的?),但是我在意的是,未來有沒有可能同樣出現一部發生在台灣的變奏曲呢?

兩個祖國人相遇在台灣旅行,哦~No kidding ╮(﹋﹏﹌)╭

再附帶一筆是,提到泰韓的文創產業,我自己還是比較喜歡泰國的,泰國畢竟還是兼容並蓄的多元;韓國人的企圖心很強,但是絕大部分還是包裝上比較厲害


呆玩自己的包裝:具惠善代言呆玩觀光的短片拍的還不錯(還是具惠善不錯?! o(⊙/////⊙)o )